日本年轻人何以对侵略历史淡漠?多方面进行解析(3)

2025-09-01 09:39  环球时报

其次,主张恢复天皇主权。日本近代从明治维新直至二战时期,天皇在国内拥有绝对权威,在纵容军国主义发展、发动对外侵略方面负有重大责任。如今,参政党主张恢复天皇权力,声称天皇应该拥有代表国家任命重要官员、发布政令、召集或解散国会等事宜的权限,还说应将1890年明治天皇"教育敕语"等历代诏敕纳入当前教育之中,这实际是"回归战前"的重要表现,与日本战后天皇无国政权能的宪法规定背道而驰。

最后,淡化或美化侵略战争,开展"新国家主义"历史教育。参政党罔顾历史事实与国际正义,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行为闭口不谈,不断为日本对外侵略行为找寻借口,包括认为日本军队在1945年二战末期屠杀冲绳居民"纯属例外"。在教育问题上,参政党欲改变历史教育现状,强化民众对日本战前历史的认同。它声称日本战后的历史教育使年轻人"失去自尊",主张要向多角度且"以本国为荣"的方向转变,应通过夸耀日本历史的教育来培养所谓的"爱乡心""爱国心",还称"日本是绝对加害者"的观点是一种"自虐史观",应当予以抛弃。

日本参政党这种"战前史观"或者说"回归战前"臆想的产生绝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根源。

一是日本对侵略战争的反省不足。二战后,受美苏冷战、朝鲜战争爆发等因素影响,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降低了对日本战犯以及整体侵略罪行的惩戒力度,对日本国内淡化、美化侵略历史的行径持默许立场。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日本国内右翼保守势力趁机推动摆脱战后体制束缚进程、重构战前历史话语叙述,致使"战前史观"在日本国内滋生。

二是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的产物。近年来,日本右翼保守派政党在政界占据明显优势,日本政府在靖国神社、"慰安妇"、历史教科书、南京大屠杀等历史问题上长期秉持错误立场,并修订《教育基本法》、解禁集体自卫权、修订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制定《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三文件,不断蚕食"和平宪法"。日本政治右倾化不断加剧,为参政党"战前史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政治土壤。

三是日本经济社会危机的加深。日本自"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持续低迷,加之少子老龄化不断加剧,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经济与社会危机交互叠加,加剧了日本民众的危机感,使得部分民众错误地将希望寄托到参政党等右翼或极右翼政治势力身上,认为回到战前状态能为日本带来繁荣。

就此而言,"战前史观"是日本历史修正主义的又一激进表现和极端臆想。这种认知只会加剧日本民众思想的混乱,不仅无益于日本国家的健康发展,还将给战后国际秩序与亚太国家之间关系带来严峻挑战。

莫让错误历史认知再结恶果

笪志刚

以战败投降80周年为契机,通过深刻反省和诚挚道歉来正视历史、面向未来,这本应是日本今年对外展现的正确姿态。但当下的问题恰恰在于,在右翼政治保守势力影响下,日本在历史认知问题上出现愈发严重的倒退。

早在30年前,199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50周年之际,日本时任首相村山富市以内阁决议形式发表谈话,承认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巨大损害和痛苦,日本对此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歉意"。到了战败投降60周年和70周年,日本时任首相在类似谈话中的措辞和表述,较之"村山谈话"逐渐弱化。尤其是2015年的"安倍谈话",直接试图在历史问题上翻篇,声称日本已经多次表示反省和道歉,"不能让与战争毫无关系的子孙后代负起继续道歉的宿命"。如今,在日本无条件投降80周年之际,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发表类似谈话的问题上"小心翼翼",这反映出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态势的加剧及其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