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轻人何以对侵略历史淡漠?多方面进行解析(2)

2025-09-01 09:39  环球时报

第二类倾向是在历史认知中凸显"受害者意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日本教科书的多次改写,部分日本青年在提及二战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国家,以及东京大空袭中日本经历大规模毁灭性打击等。这种"受害者叙事"通过遮蔽和削弱日本的加害历史,使青年群体在情感上沉浸于"受害者意识",从而停止深入思考战争的起源以及日本为何会遭如此打击。当青年群体同时接触到日本在侵略战争中的"加害责任"与历史修正主义语境下强调的"自卫战争"或"为国家牺牲"叙事时,他们在认知上往往面临明显冲突。在此过程中,部分青年形成对官方或右翼历史叙事的认同,错误地将对外侵略战争视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

第三类倾向表现为开始对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历史淡漠与美化侵略现象进行反思。在日本整体政治语境呈现右倾化、历史修正主义话语具有强大渗透力的背景下,这部分年轻人的"认知觉醒"值得肯定。他们意识到右翼话语精心编织的"信息茧房"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和误导性,于是开始主动寻求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以获取更加全面、真实的历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批判政府在历史叙事上的偏颇。

不过,这种认知重塑的过程并非易事,即便这部分日本年轻人,在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连接上也依然存在某种程度的割裂。例如,日本对台湾的所谓"情愫"通过代际传递不断影响青年群体的认知,使其在涉台议题上产生某种优越感及对话语权的错觉,部分"台独"言论在日本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认知偏差。事实上,日本对台"情愫"的形成与其在甲午战争后侵占台湾并实施殖民统治的历史密切相关,日本在涉台问题上存在不可忽视的历史责任,本应将此纳入历史反省的认知框架。然而,当现实议题被蓄意炒作时,日本青年群体往往容易被官方歪曲的叙事所裹挟,难以在现实认知与历史事实之间建立直接和清晰联系。这种历史认知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割裂,凸显了日本青年群体在认知觉醒过程中面临的内在矛盾与限制。

青年群体是历史记忆传承与战争反思的关键一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历史责任被严重边缘化的日本政治社会氛围下,既需要对这一趋势保持高度警觉,也应持续推动面向日本青年的系统性交流与互动,帮助他们突破认知局限,重塑对于历史责任的自主认知与批判性反思。

警惕"战前史观"之恶

于海龙

极右翼政党参政党成为今年日本国会参议院选举的"最大赢家"。不少媒体在分析其迅速崛起并受到不少年轻人欢迎的原因时,也开始对参政党的"战前史观"保持警惕。这种"战前史观"具有在意识形态上回归战前军国主义时代的倾向,主要体现在宪法问题、天皇问题和历史教育问题等方面。

首先,全面否定日本"和平宪法",主张创建新的"日本国宪法"。日本"和平宪法"对于遏制日本军国主义抬头起到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右翼保守势力一直试图摆脱宪法束缚。但与自民党、维新会等右翼政党的修宪主张不同,参政党更加激进,它认为日本现行宪法并不是日本人根据自由意志所创建的,进而推出"创宪"主张和"新日本国宪法构想案",提出将日本自卫队更名为"自卫军"等,其内容与曾推动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