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在海牙国际刑事法院的拘留所中度过了80岁生日。这个本该是家族团聚的日子,却因一场牵动菲律宾政坛的"跨国抓捕"蒙上阴影。
从马科斯政府的强硬姿态到杜特尔特家族的绝地反击,再到前总统阿罗约在海南的微妙表态,这场政治风暴正将菲律宾推向分裂与博弈的十字路口。
一场"国际义务"引发的政治清算
3月中旬,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以"履行国际义务"为由,将前总统杜特尔特移交至荷兰海牙国际刑事法院受审。
这一决定迅速引发争议--菲律宾早在2019年退出国际刑事法院,总统府新闻官克莱尔·卡斯特罗却在3月27日坚称"不承认该法院管辖权",被外界质疑"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杜特尔特的律师团队抓住这一矛盾,向最高法院申诉逮捕程序违法,直指马科斯"借刀杀人"。
支持者更在达沃市发起万人游行,高呼"接杜特尔特回家",而反对者则翻出"禁毒战争"旧账,要求追究法外处决责任。
家族内斗与生存博弈
杜特尔特的困境并非孤立事件,其女、副总统莎拉因"挪用公款"和"对华软弱"遭弹劾,马科斯阵营甚至联合美国防长访菲施压,试图彻底瓦解这个政治家族。
耐人寻味的是,马科斯的亲姐姐、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伊梅·马科斯公开批评弟弟"违宪操作",听证会揭露执法程序存在漏洞,让这场"家族内讧"演变为政坛分裂的缩影。
海南传来的"第三种声音"
当马尼拉深陷混战时,前总统阿罗约悄然现身海南博鳌亚洲论坛。
这位杜特尔特时期的政治盟友,避谈国内风波,转而呼吁"全球南方"国家学习中国发展经验:"减少意识形态障碍,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这番表态被解读为对马科斯南海政策的间接否定--她任内主张搁置争议、务实合作,与当前政府炒作南海议题形成鲜明对比。
大国角力下的菲律宾困局
杜特尔特事件背后,大国博弈的影子若隐若现。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通过国际刑事法院施压,意在削弱亲华势力、巩固马科斯亲美路线;而马科斯政府"配合演出",既为讨好西方,也为转移民众对经济低迷的不满。
这种"外部干预+内部权斗"的模式,让菲律宾陷入恶性循环:民调显示,马科斯支持率已跌至20%,社会撕裂风险加剧。
眼下,杜特尔特能否回国取决于法律与权力的较量。
若最高法院推翻逮捕合法性,这位铁腕老人或能重掌达沃市、稳住家族根基;反之,马科斯的"胜利"可能点燃更大民怨。
而阿罗约在海南的"经济宣言",则暗示着另一条道路的可能性--当政治斗争耗尽国家精力时,或许务实发展才是真正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