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第11轮核污染水排海正式结束,本轮共排放约7800吨核污染水。这是日本2024财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的最后一次排海,也是自2023年8月启动排海计划以来的第11次行动。
自2011年福岛核事故以来,日本已累积超134万吨核污染水,而排海计划将持续30年。尽管日本政府声称这些污水经过"多核素处理系统"(ALPS)过滤后"符合国际安全标准",但国际科学界指出,氚、碳-14、锶-90等放射性物质无法完全清除,长期排放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引发癌症和基因突变。
国际愤怒:一场跨越国界的生态危机
日本的排海行为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声讨:
1. 中国、韩国等邻国强烈反对:中国自2023年起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并强调"反对单方面排海"立场未变。韩国渔民多次举行抗议,担忧渔业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
2. 太平洋岛国集体发声:多国认为日本将海洋视为"廉价垃圾场",要求其立即停止排海。
3. 日本国内抗议持续:超18万民众联名反对排海,专家痛批政府"极不负责任"。
然而,日本政府仍以"经济成本最低"为由推进计划,甚至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施压中国解除水产品禁令。日本首相石破茂近期称"将尽最大努力恢复对华出口",但中方明确回应:解禁需以长期科学监测和国际监督为前提。
中国态度:科学理性下的坚定立场
中国在应对核污水问题上展现了双重策略:
独立检测与数据验证:2024年10月及2025年初,中国科研团队两次对福岛附近海域取样检测,结果显示关键放射性物质浓度"未现异常"。但中方强调,单次数据不足以保证长期安全,需建立多边监测机制。
外交博弈与民生底线:尽管中日就水产品贸易展开技术磋商,中国海关总署仍坚持"国民健康优先",暂未放松进口限制。外交部更敦促日本"确保排海行为透明化"。
双重危机:核污水与美军基地污染叠加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的环境危机不止于核污水。驻日美军基地频发有毒化学物质泄漏事件,例如广岛县美军弹药库水源中PFAS(致癌物)超标300倍。然而,受《日美地位协定》限制,日本政府无权追责美军,导致污染问题长期无解。
环保人士指出,日本在核污水问题上对国际社会强硬,却对美军污染"装聋作哑",暴露出其在环境治理上的双重标准与主权困境。
未来隐忧:全球生态能否承受30年排放?
日本计划在2025年分7次排放5.46万吨核污水,总量远超此前。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虽参与监测,但其独立性屡遭质疑。科学家警告,放射性物质可能在海洋中富集,数十年后或引发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结语:海洋属于全人类,日本无权"独自决定"
福岛核污水排海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一场关乎国际责任与伦理的较量。当日本将自身危机转嫁全球时,国际社会需团结行动:
推动跨国长期监测,打破数据黑箱;
强化国际法约束,追究环境责任;
抵制自私行径,守护共同家园。
海洋不是日本的"下水道",而是全人类的生命之源。若放任核污染水肆虐,未来世代或将为此付出惨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