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吉安一起因网约车取消订单导致老人送医延误并瘫痪的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天上午,杨先生的父亲在家中突发疾病,陷入昏迷。
杨先生紧急拨打120后得知,救护车大概需要十几分钟才能赶到。心急如焚的他,为了争取救治时间,同时在网约车平台下单。平台显示,司机将在3分钟内到达。
杨先生与母亲赶忙将昏迷的父亲抬到轮椅上,准备下楼。此时,司机打来电话,杨先生明确告知对方要接的是病人,需要稍等片刻。然而,当他们费力将老人推到楼下时,却发现网约车早已不见踪影,拨打司机电话也无人接听,查看订单才发现已被取消。
无奈之下,杨先生只能再次拨打120。老人被送到医院后,确诊为脑出血。尽管进行了开颅手术,但最终还是落下了瘫痪和失语的严重后遗症。
杨先生认为,司机擅自取消订单,直接导致父亲送医延误,应当承担相应赔偿责任。但司机却表示,自己是按照平台规则行事。平台数据显示,司机于10点12分到达约定地点,10点18分取消订单,等待了6分钟,符合平台规定的等待时限。而且,杨先生下单时并未明确告知是接送危重病人,自己没有义务承担额外风险。
网约车平台客服也回应称,司机的取消行为符合规定,平台会记录司机的行为,但无法给予乘客更高补偿。
从法律层面来看,这起事件存在一定争议。根据《民法典》规定,承运人在运输过程中,对旅客突发疾病负有尽力救助的义务。然而,网约车订单本质上是一种"预约服务",在乘客实际上车前,运输合同尚未正式成立。关键在于乘客是否充分告知病情紧急程度,以及司机是否存在故意拒载行为。目前证据显示,司机只是按规则取消订单,要追究其责任存在一定难度。
这起事件曝光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部分网友指责司机缺乏同情心,在明知接送病人的情况下仍坚持取消订单;也有网友认为,司机按规则办事无可厚非,毕竟乘客确实未在订单中注明紧急情况 。更多人则将讨论焦点集中在平台规则的合理性上,质疑6分钟的硬性等待规定是否适用于急救场景,平台能否建立特殊情况的应急机制。
事实上,类似"送医被拒"事件在全国多地均有发生,凸显出现行网约车规则与急救需求之间的矛盾。
有专家建议,网约车平台应增设"紧急送医"选项,强制司机接单后不得取消;也可对这类订单给予司机一定的补贴和免责保障,鼓励司机积极参与紧急救援。
同时,这起事件也提醒我们,公众对于120急救系统应建立正确认知。120急救车配备专业急救设备和医护人员,能在途中进行必要的救治,且享有道路优先通行权,远比网约车更适合承担紧急送医任务。在紧急情况下,应优先信赖120急救系统,并保持通话畅通,以便急救人员能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目前,杨先生仍在与平台和司机协商后续事宜。这起事件或将推动网约车行业对特殊情况下服务规则的重新审视,促使各方共同探索建立更加合理、人性化的应急救援机制,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