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特朗普通电话 双方表示希望互访

2025-02-13 09:55  头条

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一通电话,让持续三年的乌克兰战争迎来转机。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长彼得·赫格塞斯(Peter Hegseth)在布鲁塞尔向北约盟友"泼冷水",直言乌克兰加入北约"不现实",甚至拒绝派美军监督停火。这场看似矛盾的"美国转向",背后藏着什么逻辑?

特朗普和普京12日通话

一、"电话外交"突袭:特朗普与普京的"闪电谈判"

2025年2月,刚上任一个月的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体宣布:"我与普京达成共识,将立即启动乌克兰停火谈判。"这场通话持续近90分钟,释放出三个关键信号:

  • 互访计划:普京邀请特朗普访问莫斯科,特朗普也向俄方发出回访邀请;
  • 拉泽连斯基"入群":美俄团队将在通话当天联系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 喊话"常识":普京罕见引用特朗普的竞选口号"常识"(Common Sense),称双方都"坚信这一理念"。

消息一出,乌克兰美元债券应声上涨,市场对停火前景的乐观情绪可见一斑。但白宫前官员却质疑:"这通电话更像一场政治表演--特朗普急于兑现'24小时结束战争'的竞选承诺。"

二、美国政策180度转弯:从"军援乌克兰"到"逼欧洲买单"

特朗普的"闪电谈判"并非孤立行动。同日,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在北约会议上划下两条"红线":

  1. 拒绝乌克兰加入北约:"让乌克兰回到2014年前的边界(即收回克里米亚)是'幻想目标'。"
  2. 不派美军监督停火:"欧洲该自己负责安全,未来对乌援助的大头也得欧洲出。"

这与拜登时代形成鲜明对比--拜登政府曾向乌克兰提供超千亿美元军援,并承诺"支持其加入北约"。特朗普团队则直言:"欧洲盟友不能总指望美国当冤大头。"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随即"晒数据"回应:去年非美国盟友对乌援助超500亿欧元,占总额一半以上。

美国新任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出席北约会议

三、博弈背后的算计:谁的筹码?谁的代价?

这场政策转向至少暴露三重博弈:

  1. 特朗普的"交易艺术":释放被俄关押的美国教师马克·福格尔(Marc Fogel)后,特朗普将此称为"俄方诚意信号"。分析认为,他可能以放松对俄能源制裁为筹码,换取普京在乌东问题上的让步。
  2. 欧洲的"安全焦虑":德国、法国对美军撤出东欧早有担忧,如今被迫接过援助乌克兰的"账单"。一名欧盟外交官苦笑:"美国'甩锅',我们只能硬扛。"
  3. 泽连斯基的"两难":乌克兰坚持"入约是和平保障",但赫格塞斯直接掐灭希望。若接受特朗普的谈判框架,乌方可能面临"领土换和平"的压力。

四、国际反应:有人骂"投降",有人喊"自主"

拜登支持者痛批特朗普"对普京投降"。前白宫国安官员亚历山大·文德曼(Alexander Vindman)怒斥:"这是彻底屈服,只会让普京更嚣张!"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则搬出拜登时代的口号"没有乌克兰参与的决策无效",强调"和平条件必须由乌克兰人决定"。而北约内部暗流涌动--英国主动接手乌克兰防务会议主办权,似乎想填补美国"退场"后的领导真空。

所以这场谈判,谁在演戏?谁在买单?

特朗普的"电话外交"看似突然,实则步步为营:

  • 对内:兑现竞选承诺,塑造"和平缔造者"形象;
  • 对外:拉俄制欧,迫使欧洲承担更多防务成本;
  • 对乌:软硬兼施,用"能源合作""安全保障"换领土妥协。

但风险同样明显:若欧洲拒绝接盘,美国撤资可能导致乌军溃败;若普京借谈判巩固占领区,东欧恐将陷入长期动荡。这场豪赌的结局,或许正如特朗普最爱说的那句话--"我们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