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失去定力,主动联系中国,中方仍未接招,美国诚意还不够

2025-05-05 11:12  头条

自今年4月以来,美方高层频繁释放"愿与中方谈判"的信号: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表示,关税战"无法持续",特朗普也在白宫会议上承认,关税导致美国货架"空空荡荡",然而,这一系列"示好"并未换来中方的积极回应。

5月2日,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中方注意到美方的谈判意愿,但正在评估。不难看出,这个"正在评估"评估的自然是美方的诚意,毕竟,中方已多次强调"任何对话必须建立在平等、取消单边关税的基础上",同时这一表态也亮出中方立场--中方没有关门不谈,但也没打算轻易点头,关键看美方拿出什么诚意。

就在中方表态同一天,美方新关税正式生效,这次瞄准了中国跨境电商。资据报道,美方已开始对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800美元以下的小额包裹征收120%关税,或每件100美元,先前免税的Temu、Shein等电商平台首当其冲。目前,Temu已经暂停从中国直发商品。毫无疑问,此次调整不光影响了数以亿计的商品流通,也直接动了中美之间跨境电商"低价通道"的根基。

事实上,这并不是美方第一次出手。早在今年2月初,美国就曾突然取消过一次"小额豁免"政策。当时反应非常混乱,Temu上大量商品被下架,卖家措手不及,不到三天,美方自己也乱了阵脚,宣布政策暂缓。现在再次上线,说明特朗普政府这次是有备而来。

中国也不是没准备,说白了,这轮博弈的背后是中美在跨境贸易、消费市场和产业链控制上的较量。美国希望通过削减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逼迫中国企业退出美国市场,但现实却是,美国正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举例来说,新关税实施后,一款18.47美元的连衣裙因附加26.21美元税费,价格飙升140%;部分商品涨幅甚至达377%。尽管Temu迅速调整模式,改为美国本土仓库发货,但物流成本上升和清关延迟仍令消费者不满。

本身,政策初衷是保护本土企业,但现在特朗普实施下来的结果适得其反--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估算,取消"小额豁免"将导致消费者人均多支出34至41美元,全年增加110亿至130亿美元负担。更讽刺的是,美国海关根本无力处理激增的清关需求--2024年通过"小额豁免"入境的包裹达14亿件,即便抽查1%也需要庞大的人力。

再加上,其也根本压不住中国电商的势头,一方面,Temu和Shein已经在加快本地化步伐,这一次的政策突袭,反而可能加快它们"美国本地卖家+仓储"的建设速度;另一方面,Temu一开始就是在高压政策和竞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对政策变动并不陌生;更何况,美国消费者并不傻,即便加征关税,中国商品依然在价格上占优势,就像有美国用户所说:"就算加税,还是比Amazon便宜。"

所以,再回看特朗普此前在内阁会议中宣扬的战果--他自称中国被"打得很惨",但同时特朗普又话锋一转表示,"最终还是希望美国能和中国达成贸易协议"。对于特朗普来说,这一轮"加税+施压"的组合拳,本质上还是服务于政治逻辑,他想向他的支持者们展示"我能管住中国",但是否真能达到预期,还不好说。中美贸易从来不是单方面说了算的游戏,而是彼此博弈、互相制衡的长期拉锯。

从特朗普自己的表态来看,事实上他也在等中方签署贸易协议,毕竟,现在的情况是:美国制造业回流计划受挫,特斯拉迁厂墨西哥仍受"二次关税"压制;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区域合作巩固供应链,对美出口依赖已降至GDP的1.3%。因此,中国不会轻易在贸易协议上落笔,我商务部已经说的很明白:"正在评估",这是一种冷静和成熟的策略--既不陷入被动,也不轻易出牌,为未来谈判留下空间,也保留了自己的底线。

现在的局势,是美方出了牌,中方按兵不动,所以,结局远没到来。美方新关税虽然生效,但能不能撼动中国电商的根基,尚未可知;中方暂未回击,但一旦出手,也将有备而来,特朗普可以等待,但真正的博弈,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