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里达州的人们最近出门,除了要担心突然变冷的天气,还得提防着头顶。因为一种绿色的蜥蜴,随时可能从树上掉下来,像一块冰坨子一样砸在人身上。
这种绿鬣蜥,本来生活在中南美洲暖和的地方,几十年前被当成宠物带到了美国。后来主人不想要了,随便一扔,它们就在野外扎了根。美国大部分地方对它们来说太冷了,只有佛罗里达这个"阳光州"还算舒服。结果,它们成了当地赶不走的外来户。

可现在,它们的好日子似乎也到头了。天气一冷,这些靠太阳取暖的家伙就扛不住。气温降到一定程度,它们就彻底冻僵,连抓着树枝的力气都没有,直挺挺地往下掉。这几年,这种"蜥蜴雨"几乎成了佛罗里达冬天的保留节目。
很多人都觉得奇怪,新闻里天天说全球变暖,地球在发烧,可为什么冬天反而一年比一年难熬?寒潮来得一次比一次凶?
这感觉没错。不光是佛罗里达,全世界都一样。中国南方2008年那场冻雨,让多少人过年回不了家。2012年,欧洲被暴雪埋了,冻死的人不在少数。我们好像进入了一个怪圈:夏天热得要命,冬天又冷得刺骨。
这背后,藏着一个被我们忽视的大问题。

问题的根源,离我们很远,在地球的最北边--北极。
我们可以把北极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冰箱",里面装着地球上最冷的空气。正常情况下,这个冰箱的门是关得很严的。负责关门的,是一圈围绕着北极高速旋转的冷风,它就像一道无形的墙,把北极的寒气牢牢锁在里面。
这道墙之所以结实,是因为北极和赤道之间温差巨大。北极冰天雪地,赤道烈日炎炎,巨大的温差给这股冷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它转得又快又稳。虽然北极的冷空气很猛,但在过去,它们很难跑出来兴风作浪。
但现在,情况变了。
全球变暖,这四个字我们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我们烧掉的石油、煤炭,排出的废气,就像给地球盖上了一层越来越厚的棉被,热量散不出去,地球当然就越来越热。
这场"发烧"并不是均匀的。最要命的地方在于,北极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都热得快,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到三倍。
道理很简单。以前的北极,覆盖着大片大片的白色冰雪。白色反光,能把大部分太阳光反射回太空。可现在,冰雪融化,露出了深色的海水和陆地。深色是吸热的,于是北极开始疯狂吸收太阳的热量,温度坐着火箭往上蹿。
北极升温,赤道变化不大。这就导致了那个曾经巨大的温差,正在快速缩小。
温差,是那道"锁住"寒气的墙的能量来源。能量来源减弱了,这道墙自然就变得松松垮垮,漏洞百出。原来紧凑稳定的一股强风,现在变得像喝醉了酒,歪歪扭扭,忽强忽弱。
北极那个大冰箱的门,就这么被搞坏了。
冰箱门一旦失灵,后果可想而知。一方面,外面相对温暖的空气会趁虚而入,跑到北极去,让那里出现反常的高温。另一方面,冰箱里储存了亿万年的超级冷空气,也会从缺口里一涌而出,毫无阻拦地冲向我们生活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历的一切:全球明明在变暖,但冬天却可能遭遇更极端、更凶猛的寒潮。
我们感受到的每一次气温骤降,每一次"冻得破纪录"的冬天,其实都是北极那扇失控的"冰箱门"打开时,泄露出来的一股寒气。佛罗里达掉下来的蜥蜴,只不过是这股寒气扫过时,留下的一点微不足道的痕迹。
我们总以为北极很遥远,冰川融化也只是电视上的画面。但实际上,它每一次微小的变化,都通过复杂的大气活动,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掀起波澜。
这更像是一场对人类的警告。我们用自己的行为,亲手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寒潮,只是从盒子里跑出来的小角色。盒子里还装着更多更可怕的东西: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森林大火、干旱和洪水。那些曾经"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正在变得越来越平常。
地球本身不在乎。它经历过比这热得多、也冷得多的时代,无论环境如何改变,它总能找到新的平衡。可人类不同,我们太脆弱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明,建立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基础之上。一旦这个基础被动摇,我们还能像现在这样安稳生活吗?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虽然极端寒潮越来越多,但从更大的时间范围看,随着地球的"棉被"越来越厚,冬天终将不再寒冷,暖冬会成为常态。但这绝不是什么好消息,那意味着地球的气候系统已经彻底失衡,我们将面临一个更加陌生和危险的未来。
下一次,当你裹紧大衣在寒风中发抖,抱怨天气为何如此反常时,或许可以想一想,这股让你瑟瑟发抖的冷风,正是从遥远的北极,带着一个沉重的警告,长途跋涉而来。
它在提醒我们,我们对地球做过的每一件事,最终都会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到我们自己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