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阅兵后,美国越想越不对,怀疑陷入军备竞赛,想调整台湾战略

2025-09-08 16:36  头条

9月的华盛顿气温仍高,美国政坛却因两则看似相悖的消息引发争议:一是美国国防部长在媒体上重申"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二是白宫确认总统特朗普已批准将"国防部"恢复至1949年以前的旧称"战争部"。这两件事发生的间隔不足三天,与在北京举行的阅兵式密切相关。彼时,中国在阅兵中首次集中展示多型战略武器,美方高层即便身处异地,依然予以关注。

2023年9月3日,北京举行大规模阅兵。超过1。5万名官兵参加,展出装备580余件,其中包括东风-5C、东风-41等多型洲际弹道导弹。阅兵次日,美国防长海格赛斯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美国注意到了中国的装备发展,但目前并不打算主动挑起冲突。他称当下任务是执行既定战略计划,并在外交上寻求合作渠道。此时,特朗普正在华盛顿会晤来访的波兰总统,但仍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阅兵,并在社交媒体称其为"一场持续而有力的盛典"。

海格赛斯的表态出现在阅兵结束不到12小时内。他特别提到,美国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军力优势,但同时避免加剧地区紧张。白宫方面在9月4日正式证实,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的行政命令已获得总统签署。根据官方数据,该提案此前在海格赛斯的网络投票中获得52%支持率。历史上,美国陆军部与海军部在1947年合并后,曾统一为"国防部",1949年才废止"战争部"称谓。这次调整被视为政策信号的一部分。

美国媒体在阅兵后出现罕见的冷静呼声。《纽约时报》援引匿名官员称,部分决策圈认为与中国直接军事对抗风险过高,应在贸易和技术管制等领域优先施压。与此中国多家军事评论节目指出,美方之所以强调"不冲突",是因为东风-41实测射程超过1。2万公里,可覆盖美国大陆全境,而现有反导系统拦截概率极低。此外,部分欧洲观察员担忧,"战争部"称谓可能刺激亚太军备竞赛,尤其是在南海和台海问题上。

从历史经验看,美国在对华战略中常采用短期缓和与长期遏制并行的模式。例如1972年至今,中美虽然有合作高峰,但在1980年代、1990年代均出现过武器禁运或大规模联合军演以施压。此次国防部长强调和平谈判,结合恢复"战争部"名称,或意味着美方在经济谈判阶段降低冲突可能性,同时为后续军事强化保留空间。特别是在稀土供应、关税壁垒等议题上,美国在短期内需要中国配合,这与长期竞争并存,不构成矛盾。

未来半年,中美关系可能呈现"双轨走势":一方面,贸易磋商和供应链安全将成为主要交集领域,美方会避免直接军事摩擦;另一方面,"战争部"这一制度调整为国防预算扩张、海外部署增加提供了政治理由。据五角大楼2023财年预算,美军计划将印太司令部相关支出增加至历史新高的940亿美元,如果这一趋势延续至2025年,区域安全环境将面临更强压力。预计在美国国内经济压力缓解后,对亚太整体军事存在和技术封锁的推进力度会进一步加强,中美竞争会从低烈度摩擦转向更直接的力量对比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