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压力之外,美国国内经济也扛不住"关税战"的反噬。
特朗普此前宣布加征100%关税后,美国通胀压力骤升,美联储官员公开警告 "关税推高了家电、汽车等消费品价格",美股道指单日暴跌近700点。
更尴尬的是,美国财长贝森特私下承认 "高关税不可持续",可特朗普一开始还嘴硬,直到9月订单清零数据公布,才在返回华盛顿的飞机上急着放软话:"我们可能降低对华关税,但他们得买我们的大豆。"
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暴露的正是美方 "极限施压" 失灵后的焦虑 -- 一边想靠关税拿捏中方,一边又扛不住国内产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
可中美 "各让一步" 的关键,恰恰卡在美方的 "诚意缺失" 上。
中美关系
特朗普想要中方恢复大豆采购、放松稀土管制,却没拿出实质让步:
4月份的时候他也承诺要降关税,但10月份就翻脸加征100%关税,如今再提 "降关税",中方对这种 "出尔反尔" 的承诺早已存疑。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多次强调,"谈,大门敞开;但一边说要对话,一边搞极限施压,这不是正确方式"。
特朗普的 "关税让步",与其说是 "希望各让一步",不如说是对自身政策失误的补救。
要实现真正的 "各让一步",美方得先放下 "定规矩" 的傲慢,停止泛化国家安全、取消不合理关税,用实际行动证明承诺的可靠性。
特朗普经贸团队
否则,中方的供应链安全布局只会越做越扎实,美国想靠 "口头让步" 换利益,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
毕竟,如今的经贸博弈里,主动权早已不在 "关税威胁" 的一方,而在有底气、有布局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