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研究生被砸死!是家中独子,父母维权讨公道,涉事企业沦陷

2025-09-12 13:50  头条

"他刚从哈工大博士毕业,人生才刚开始,却被一吨重的机器活活砸死。"

这哪是上班?这是送命!


他寒窗苦读二十多年、一路拼进中国顶尖理工学府--哈尔滨工业大学,

他是深圳校区的博士生,毕业后仅仅两个月,就死在了出差工地上。

不是因为疾病,不是因为车祸,而是被一台失控下坠的自动化设备,当场砸中头部,抢救无效离世。

他叫小邱,29岁,家中独子,父母倾尽所有培养出来的"天之骄子"。

从小到大,他是老师口中的"标杆",邻居眼里的"别人家孩子"。

高考那年,分数高出一本线一百多分,毫不犹豫填了哈工大航天学院的王牌专业。


研究生阶段又转战人工智能与控制工程方向,三年发了五篇核心论文,导师评价他是"十年难得一见的好苗子"。

家里条件不错,父亲早年做建材起家,母亲是退休教师。

但他们对儿子没提任何物质要求,只盼着他平安顺遂、做个有用之人。

毕业典礼那天,父亲特意请了假飞去深圳,站在台下拍了整整半小时视频。他说:"这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一天。"


可谁能想到,三个月后,同一个男人,蹲在殡仪馆角落里,看着儿子冰冷的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小邱6月拿到博士学位,7月入职深圳一家科技公司,职位是智慧仓储系统高级工程师。

这家公司主打"机器人+AI"仓储解决方案,在业内颇有名气,客户遍布医药、电商、物流等领域。

年薪开到三十多万,对口专业又是稀缺人才,几乎是"抢着要"。

入职时,HR还笑着说:"你是我们今年招得最好的博士。"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顺利。


小邱也干劲十足,第一个月就在内部分享会上做了技术汇报,领导当众表扬他"思维缜密、落地能力强"。

8月底,项目组接到上海某产业园的设备调试任务,需要派人驻场支持。

新人本不该这么快出外勤,但原定同事临时生病,主管问了一句:"有没有人愿意顶上?"小邱举了手。

他还跟妈妈通电话说:"第一次独立负责现场,想表现好点。"

9月1日,他背着笔记本电脑和工具包去了上海。

住的是园区附近的快捷酒店,每天早出晚归,微信家庭群里还会发几张工地照片,配文都是"今天调通了三台堆垛机""算法跑得很稳"。

直到9月9日下午1点多。


那天,现场正在吊装最后一台大型仓储机器人。

这种机器,一人多高,铁疙瘩似的,重量怎么也得有一两吨。按规矩,吊装的时候,底下不能有人。

可监控里拍到的画面让人心惊--几个人影还在下面走动。小邱正低头看平板,核对着什么数据,位置正好在吊臂正下方。

突然,"哐"一声巨响。

钢索脱钩了。机器一头栽下来,砸得地面直颤。小邱连躲都没来得及,整个人被压在下面。


救护车十分钟赶到,送到医院时已经不行了。医生说,颅骨全碎了,脊椎也断了,根本救不回来。

噩耗传回家,他的妈妈当场瘫倒,醒来第一句话是:"让我看看他……让我看看我儿子……"

他爸一夜之间老了十岁。胡子没刮,衣服皱巴巴的,坐在太平间门口,手抖得点不着烟。

他们去了上海,想找公司讨个说法。可来的几个负责人,说话绕来绕去,又是"意外"又是"不可抗力",最后递上来一份文件,让他们签"情况说明"。

他爸爸气得把纸撕了,吼出来一句:"我儿子不是试验品!你们拿什么赔我?拿钱?钱能换命吗!"


他们开始在网上发声。一张图看得人心酸:小邱的工牌还挂着,眼镜碎了,旁边是他没合上的笔记本,屏幕上还亮着一行代码。

网友炸了。

有人扒出,这公司常让研发下工地,连安全帽都不配齐。

一个前员工说:"工期紧,天天加班,谁管你死活?"还有人说,这次吊装根本没请专业队,是公司自己人瞎指挥,连警戒线都没拉。

"人家是博士!不是搬砖的!"

"独生子啊,父母一辈子的心血,就这么没了?"

"高科技公司?我看是草菅人命!"

评论区全是质问。官媒一转,压力直接拉满。


9月11日,上海松江应急局正式介入,工地停工,设备封存。警方查了吊钩,说是连接处有问题,最近也没保养记录。

可这些,对小邱爸妈来说,太迟了。

他妈接受采访,声音发抖:"我不懂什么技术,我就知道……我再也听不到他叫我'妈'了。"

她翻出手机里最后一条语音,是9月8日晚上发的:"妈,明天就能回去了,给你带蟹黄饼。"

现在,那条语音成了永别。

看到条新闻,我的眼泪都出来了。

我们总说"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可一个家庭砸锅卖铁供出个博士,结果命丢在工地上?


就因为没人拦他进吊装区?因为钩子没锁好?因为公司为了省几千块不请专业团队?

小邱不是不懂事,他是太想证明自己了。刚入职,想表现,想担责,结果命搭进去了。

公司嘴上说"重视人才",可真把人当人了吗?研发岗下工地,连基本培训都没有,连条安全绳都不配,这叫重视?

网上有个安全员留言说:"新人入职,先学危险在哪,地上、地下、空中,前后左右都得看清楚。事故,百分百能防。"

可谁教小邱这些?公司吗?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人走了,家塌了,父母后半生的光,熄了。

我们总说"知识改变命运",可当一个家庭倾尽所有,把孩子送进顶尖学府,熬过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寒暑,最终换来的,却是一具盖着白布的躯体和一份轻飘飘的"意外说明"--这难道不是对"人才"二字最讽刺的践踏?

小邱不是死于懒惰,不是死于无知,而是死于一种被默许的漠视:对生命的漠视,对规则的漠视,对"人"的漠视。

他想证明自己,可世界没给他时间;他相信科技向善,却被科技背后的粗鄙吞噬。

那台砸下机器的吊钩,锈迹斑斑,一如某些企业光鲜外表下的安全管理漏洞。

他们高喊"创新驱动",却用最原始的方式对待最宝贵的人才;

他们标榜"以人为本",却在生死一线时,连一道警戒线都不愿拉起。

别再让"节哀顺变"成为唯一的安慰。


白发人送黑发人,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劝慰就能抚平的深渊。

愿小邱的死,不是又一起被归档为"不可抗力"的冰冷记录。

愿每一次吊装作业前,都有人想起那个低头看平板的年轻人--他本该有漫长的未来,有父母膝前的笑语,有属于他的星辰大海。

更愿所有怀抱理想踏入职场的年轻人知道:

你的命,不该为别人的效率买单;

你的才华,不该埋葬在无人问责的工地深处。

安全不是口号,是底线!尊重不是标语,是敬畏!

默哀!希望小邱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