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这次空战,证明了歼36的路线是完全正确的,成飞的六代方案有三台发动机,突出的是隐身,但是机身起飞重量较大,目测大约在40至50吨这个区间。有人认为起飞重量大,会限制机动性。
当然,战斗机的机动性固然重要,但是有个事实是,随着空对空导弹技术的迭代,载机平台不需要进行高过载机动就能在远距离狙击对手。换句话说,可以使用超远程空对空导弹发起视距外的打击,这次印巴空战显然就解答了这个问题,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在己方空域发射导弹,导弹越境飞往印度,在80公里之外击落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斗机。
所以有一个较大载弹量的隐身平台,理论上就可以安装更多的超远程空对空导弹,完全可以在100公里外解决对手。我们只需要确保载机平台有强大的隐身能力即可,即便对手也发射主动雷达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只要有强大的隐身作为屏障,完全可以改变空战的交手策略。
当然,我并不是说可以完全放弃机动性,沈飞的六代机方案就突出了机动性,整体大小更接近歼16的尺寸,突出空中优势。
目前在西太平洋的美军,仍然没有能力去解决如何应对超远程空对空导弹打击的局面,歼36可以单发点射,也是多发连射,密集发射,美军的F35、甚至是没有隐身的F15X,都无法面对这个局面,可以说已回天乏术。
当歼36服役的时候,可以认为在西太平洋的美空军战机群,就像待宰的羔羊,不仅看不到对手,也无法躲避超远程空对空导弹的密集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