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省份迈过中度老龄化门槛,“最老”的是它(4)

2024-11-15 09:53  每日经济新闻

所谓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15至64岁)要负担的老年人数量。目前的抚养比,相当于每4.4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名老人。而在20年前(2003年),这个比例是8.3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名老人。

过去20年间,有13个省份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增长1倍多,其中黑龙江增长2倍多,是涨幅最大的省份,紧随其后的是吉林、河北、辽宁、四川、湖北等地。

从2023年数据来看,GDP前十省份中,只有广东、福建、浙江三省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未来养老,路在何方?

19个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的省份之外,不少省份也即将迈入这一梯队。

广西、甘肃、福建均预计,到2025年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海南预计2025年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即使是"最年轻"的广东,也预计将于2030年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不管是对个人、家庭还是政府部门,巨大的养老压力正在来临。

2005年,上海率先提出"9073"养老服务格局的目标,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左右的老年人机构养老。此后,国家和各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大都沿用了这种目标框架。

但实际上,这样的模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困难。虽然养老机构占比已经很低,但空置率仍较高,2023年全国养老机构利用率不到50%。而家庭养老作为最大比例的养老方式,给家庭成员带来的压力又较大。

杨成钢认为,机构养老的难题在于,要想提高服务质量就要提高收费,但如果收费太高,可负担的人就会减少,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仍难以接受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而如果要大规模家庭养老,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的比例不能太高,否则需要专人居家照护,家庭需承担的成本过高。

他认为,应该让介于家庭和机构之间的社区养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打造升级版的社区养老。比如老人依然可以在家养老,但是社区机构提供响应上门服务,支持照顾失能或半失能老人,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