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结束,没能到场的特朗普隔空送上祝福,美防长想打电话给中国

2025-09-06 11:00  头条

93阅兵刚结束,天安门广场的礼炮声一停,外面的风向就不一样了。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了祝福,说希望中国人民能过个好日子。之前在白宫,记者追问他"中国这次阅兵是不是在挑战美国"的时候,他一连摆手,说了好几个"不",意思很明显,就是中国这次没有在挑衅。

五角大楼也跟着放低了姿态,美国防长赫格塞思说,美国不想和中国起冲突,想要用和平和实力去谈,还说在陆海空天电这些领域都要继续保持优势,但也希望能找到合作的办法。

日本那边变化也很大,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说,不方便评论中方阅兵的意图,还强调日本不会再走战争的老路,会坚持做和平国家,愿意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让两国关系更稳定。前几天还很强硬的话头,突然就变了,确实有点反差。

国际政治说到底也是在算账,谁要是敢冒风险,谁能扛得住代价,谁能控制住局面,谁就会说对自己更有利的话。说白了,这次他们态度转变,是因为中国把对手"掀桌子"的成本抬高了。一句祝福、一句"不寻求冲突",背后是对风险、战略和军事现实的重新评估,是在重新盘算"值不值得"。

9月3日,北京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还进行了大规模阅兵。镜头里展示的可不是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的作战体系。公开提到的有东风-5C、东风-61,还有新一代高超音速反舰导弹,鹰击系列也很受关注。这个组合传达的意思很清楚:打击范围更大了,速度更快了,手段也更多样了,针对的就是对手的"看家本领"--航母打击群。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特朗普突然变得客气了,他在镜头前连说"不",还说理解中国、祝福中国人民,这对熟悉他风格的人来说,可不常见。有人会说他是不是转性了,不是,这不是情绪问题,而是在算账。

打贸易战的时候,他以为加关税就能把中国逼到墙角去谈判,结果来回几轮,发现中国的牌很多,而且都不是那么容易被打败的。

现在他看到的是另一张成本表:航母战斗群的投入有多大,前沿部署的风险有多高,盟友愿不愿意掏钱,国内选民能不能接受"打不赢的仗"。当射程变远、打击链更顺畅、突防手段更多的时候,"掀桌子"的成本就不只是军费了,还会连带政治成本和舆论成本。

美国防长的表态也有深意,赫格塞思说不寻求冲突,要用和平和实力谈,强调要保持在太空、天空、海洋、海底、远程火力方面的优势,还提出要考虑把"国防部"改名为"战争部"。这听上去更凶了,但结合这次整体的态度来看,其实是在强调"敢打也会打,但要先算清楚再说"。

美国的老规矩没变,还是不打没有把握的仗,只是"有把握"的门槛提高了。过去他们有个底气,就是"我能打到你,你打不到我",但现在面对高超音速打击和反介入体系,这个底气没那么足了。航母还是航母,但它的威慑效果不像以前那样,一压下去别人就服了,前沿巡航也不是想来就能来了。

日本的态度转变也很值得的关注,林芳正说不方便评论中方的意图,重申日本不会走战争的老路,坚持和平国家的路线,强调要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这话现在听着不刺耳,和之前一些场合明显挑衅的说法相比,确实柔和了很多。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军事压力,另一方面是经济现实。在军事上,航母面对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威胁,不只是美国有心理压力,日本也一样。如果美国的"保护伞"在高烈度的场景下都不太可靠了,日本心里会更没底。在经济上,中日贸易的规模摆在那里,很多日本企业都不愿意和中国脱钩,政府很难不考虑这些企业的声音。

说狠话容易,但真要付出代价的时候,商界可不会客气。所以这个时候,话说得软一点,比硬着头皮往前冲要好。

那这次阅兵到底给外界展示了什么呢?有人说是在秀肌肉,更准确地说,是给对手标了价。导弹对航母是一层成本考量,航母对地区政治是一层成本考量,地区政治对联盟结构又是一层成本考量。这三层加起来,谁更能把握谈判的节奏,就很清楚了。

中国把自己的筹码都摆在了桌面上,不是为了吓唬人,而是为了让对手明白,你要是想进来,代价就在这里;你要是不想进来,也有别的路可以走。这才是威慑的真正意思,就是让对方在每个选择上都觉得不划算。

那么美国口风软了一点,行动会不会也跟着软呢?我觉得,别指望他们会彻底"安分",他们肯定会换一种方式。军事上的高调行动可能会少一点,节奏会放慢一些,但在外交上可能会拉更多的盟友,在经济上可能会增加一些限制,在技术上可能会卡住一些关键的点,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他们的口径变了,说明节奏变了,但不代表方向变了。不过节奏也很重要,节奏变了,风险的暴露点就会往后移,策略的窗口期就会更长。对中国来说,这个窗口期就意味着可以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扎实。

阅兵带来的国际效应也很明显,现场来了很多国家的领导人,从"全球南方"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连接。特朗普发祝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在舆论上做一个对冲,避免美国被看成是只知道对抗的国家。这里面有一个平衡,对内要让选民觉得自己还很强硬,对外要让对手知道自己不想出事。赫格塞思说要"重振作战精神和威慑力",甚至想把"国防部"改成"战争部",表面上看更强硬了,实际上是在告诉对手,我不怕你,但也不会瞎搞。

接下来台海、南海会怎么走呢?还是会有一些行动,但调门可能会低一点,节奏会慢一点,动作也会更有可预测性。别把这个理解成是他们客气了,这其实是一种策略。当对手的反应时间变短了,你的动作就要更规范,不要做那些容易引起误判的事情。军方热线、高层通话这种机制会变得更重要,越是在双方力量对撞的时候,越是需要程序来保障。

这次阅兵带来的变化是现实的、看得见的,但它不是一劳永逸的。世界还会有波动,美国不会停止对中国的打压,日本也会搞一些小动作。关键是我们要把现在这一波主动的态势,转化为更长久的稳定。怎么转化呢?就是要继续把我们的装备体系打磨得更顺畅,把科技上被"卡脖子"的地方快速补上,把市场和外部关系搞得更稳定,把该说的话都说清楚,把该做的事情都做扎实。这样下去,别人就会越来越不愿意冒险,因为冒险对他们来说不划算,算得越清楚就越觉得亏。

说到底,这次他们的"客气",不是平白无故来的,而是经过计算的。中国把代价算清楚了,也让别人看清楚了。特朗普的祝福,是一种姿态;美国防长说不寻求冲突,是一种判断;日本态度变得柔和,是一种取舍。大家都读懂了中国释放的信号,所以暂时放慢了动作。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争取时间、扩大战略空间的好机会。我们要把节奏稳住,把空间做大,该强硬的时候要强硬,该灵活的时候要灵活,这才是靠谱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