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8日)一早,朋友圈和微博上突然被一条消息刷屏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人科学巨匠杨振宁先生去世了,享年103岁。
这个消息一开始很多人都不敢信,毕竟老人家之前一直身体挺硬朗的,但随后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等多方渠道陆续证实,杨老是在家中安详离世的。不少网友感叹:"一个时代真的落幕了。"
说实话,很多人第一次听说杨振宁,可能是因为他那段年龄差比较大的婚姻,或者是他早年加入美籍后来又恢复中国国籍的经历。
但对科学圈来说,杨振宁的名字是闪着金光的--他和李政道在1957年一起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直接颠覆了当时物理学界的一个基本认知,用网友的话说就是"简直像打破了物理界的常识墙"。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杨振宁自己最看重的成就,其实不是诺奖,而是另一个叫"杨-米尔斯理论"的研究。这个理论有多牛?后来有将近一半的诺贝尔物理奖成果,都是靠着这个理论打的基础。
科学圈里有人评价说:"这相当于给现代物理学盖了个地基,后面的人全是站在他肩膀上盖楼。"
杨老这一辈子,简直像活了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他1922年生在安徽,那会儿还是军阀混战的时代;年轻时在西南联大读书,后来去美国搞研究,成了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
等到晚年,他选择回国定居,在清华大学教书搞科研,一直到近百岁还在带学生、办讲座。有清华的学生回忆说,前几年还能在校园里见到他散步,"虽然走路慢,但眼神特别亮,说起物理问题一点不糊涂。"
网上很多人讨论他的人生选择,比如为什么年轻时没像钱学森那样直接回国?其实杨振宁后来解释过,当时国内条件还不具备高能物理的研究环境,而他做的理论物理需要顶尖的实验室支持。
等到2000年后中国科研条件好了,他立刻回来带头推动国内物理学科建设。有人翻出他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时的采访,他说:"我这辈子最后一件大事,就是帮中国科学界铺点路。"
回头看看杨老这103年,就像看一部跨越世纪的纪录片。科学成就之外,他让普通人看到了一种活法:不着急站队,不随便跟风,一辈子就坚持做好自己认定的事。
或许就像有网友留言说的:"他只是去和爱因斯坦讨论物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