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刀郎现象”像是一场龙卷风 每场演唱会都会成为流量的聚集地(4)

2025-03-07 09:41  济南时报

"山歌响起的地方·刀郎2025巡回演唱会"济南站现场 主办方供图

周海宁认为,"刀郎现象"有点像70后、80后早年接触的摇滚一样,人们在新鲜的音乐气息里重新思考自我的存在。可是刀郎跟那些摇滚明星又有些不一样,他的音乐里传统文化的色彩更为浓郁。

高拙朴也认为,刀郎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像其他一些歌手那样去模仿港台流行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在读中学的高拙朴第一次听到Beyond乐队的歌。正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在Beyond乐队的歌里听到了自己熟悉的孤独感,听到了一种思想的爆发。在高拙朴看来,刀郎和Beyond乐队的音乐是不同的,但都让他有亲近感。

去看刀郎的演唱会

"刀郎现象"就像是一场龙卷风,身处中心的刀郎在音乐之外往往是沉默的,但是围绕着他的声音却喧嚣不止。喜欢刀郎的人、模仿刀郎的人、解读刀郎的人……与之相关的一些人与事,在社媒上制造流量、堆积流量,在算法的规则下掀起一场场流量狂风。

周海宁在社媒上关注刀郎之后,便不断收到相关推送,内容包括刀郎的方方面面。在周海宁看来,刀郎的发展轨迹其实跟互联网是一致的。

2004年,刀郎发布了自己的代表作《2002年的第一场雪》,专辑销量可观的同时,在网络上也广泛传播。21世纪初,互联网是人们接触音乐的一种新渠道,很多人在网络上收听、下载歌曲,或用作手机铃声。包括刀郎在内的一批歌手甚至被称为"网络歌手",他们的歌曲在网络上流行。当时流行的网络歌曲有《丁香花》《孤单北半球》《老鼠爱大米》等,如今再看它们已经成为一些人的音乐记忆,但在当时的流行乐坛却是一种新鲜事物。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特别是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刀郎和他的作品得到了另外一种更为密集、广泛的传播。算法、数据会把关于刀郎的内容推送给关注刀郎的网友,与之同时,音乐不再是歌迷与歌手之间唯一的纽带,关于歌手的故事生产会让连接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