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桌上,是一本没有合上的工作日志,上面写着"3月17日,星期一,晴,帮陈玉兰老人搬家具……"案头上,摆放着药盒,一天三顿,从周一到周日。桌边泡着的那杯雪菊茶已经见了底,窗台上养了10余年的桑叶牡丹长出了新的花苞,窗外,不时飘来几句哭泣声,"崔所长像亲人一样照顾我,让我再看看他、送送他……"
辖区群众在崔文亮灵柩前泣不成声。市公安局供图
这里是距乌鲁木齐市区近40公里的乌鲁木齐市公安局达坂城区分局乌拉泊派出所。2025年3月18日,乌鲁木齐市公安局达坂城区分局乌拉泊派出所所长、二级高级警长崔文亮,因公牺牲,倒在了他26年挚爱的公安工作岗位上,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1岁。
崔文亮
达坂城人爱雪菊。崔文亮到乌拉泊派出所任所长的第二年春天,买来了雪菊幼苗种在了派出所门前的花坛里,从此,所里有了不成文的规定:雪菊花开时,路过的群众都可以自行采摘回家泡水喝。
"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3月的乌鲁木齐南郊天朗气清,崔文亮却再也不能在这方寸之地倾听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也不能和居民一起喝他亲手种的雪菊茶了。
崔文亮在派出所门前种下的雪菊。
深扎基层的守护之根
3月21日,阳光透过窗户,暖暖地照在81岁的陈玉兰老人身上,她裹了裹衣服,还是有些冷。
陈玉兰老人颤抖着双手轻拭缝纫机上的薄灰,4天前,那个总说"一定要让你吃上热乎饭"的忙碌身影,就在这里弓着腰帮她搬缝纫机。
家住30号楼的陈玉兰是个独居老人,也是派出所"助弱扶困服务队"重点关注的对象。
前些日子她突发急症卧床,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崔文亮。得知情况后,崔文亮二话没说就赶来送老人去就医,还解决了老人就医期间的饮食难题。
"阿姨,我吃食堂,我吃啥您就吃啥,成不?"陈玉兰模仿着崔文亮的语气,眼角的皱纹里漾着笑意。就这样,崔文亮和派出所民警们连续七天轮流送餐照料,直至老人康复。
家住30号楼的陈玉兰是个独居老人,也是派出所"助弱扶困服务队"重点关注的对象,她在提到崔文亮所长对他的帮助时,感动落泪。(3月21日摄)记者雷婷摄
3月17日清晨,崔文亮来帮忙搬家具时,陈玉兰察觉异样:"你今儿个脸色咋不对?瞧着有些肿。"对方却笑着打趣:"是最近伙食好,长胖啦!"
干完活,陈玉兰要给他泡杯雪菊茶,却被他拦下了,说忙着要去下一家。"老太太,土地纠纷的事情我们已经协调好了,您就踏踏实实等信儿。"崔文亮临出门时的样子,永远停在了当天的晨光里。
老人望着窗外,声音哽咽:"他总说,老太太,你不要不好意思,有什么困难你给我们讲,我们会帮你的。而且从来不沾我们老百姓的东西,连杯水都不喝,却把我们当亲人照顾。"
此时,77岁的马兰娇老人,正把一杯酿好的葡萄酒洒在派出所花坛里。"我酿的葡萄酒你还没尝过呢,怎么就这样走了?"撕心裂肺的哭声让人心碎。
18日清晨,当77岁的马兰娇老人从社区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崔文亮被紧急送医的噩耗时,大脑瞬间一片空白。
她来到派出所门口,悲痛之情如潮水般涌来,让她双腿一软,伤心地瘫坐在门口,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所长现在不在所里,他下午才回来,我们先送您回家休息一下吧。"门口的民警见状,连忙上前想要搀扶起坐在地上哭泣的马兰娇。
"不,我不走,我要在这里等他。"马兰娇心中满是不信与执着,她固执地认为崔所长只是暂时离开了,又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派出所的正常工作,于是便换了一个地方,继续默默地等待着崔所长归来。
看到老人如此伤心欲绝,民警们心中更是难过,实在不忍心再对她隐瞒真相,眼中含着泪水说道:"阿姨,所长他现在在医院,您别这样,他要是知道了也会很难过的……"
听闻此言,马兰娇又急忙跑到医院。当得知崔所长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们时,她的心仿佛被刀割一般剧痛。她朝着医院里面大声喊道:"所长啊,我还想再看你一眼,让我再看你一眼……"
提起为何与崔文亮关系如此深厚,马兰娇的眼中满是回忆的深情。她说,不管他们遇到什么困难,只要给崔所长打电话,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去年3月的一天,马兰娇在买菜时不慎收到了一张假币,直到第二次使用时被商户识破。她随即拨打了乌拉泊派出所的电话,崔文亮立即带领民警前来处理,并协助马兰娇追回了损失。几个月后,马兰娇在市场上购买驼绒时遇到假货,又是崔文亮帮忙,要回退款。
这并非个例。崔文亮的工作日志里藏着一本特殊的"档案",里面全是辖区60岁以上孤寡、独居、残疾老人的信息,细到包括送证上门、送药就医、喜好禁忌等,每逢重大节日他都会带着老人们去同心路"美食街",自掏腰包请他们吃饭,唠唠家常、嘘寒问暖。
这种家人般的深厚情感,正是崔文亮在基层治理工作中所秉持的理念,也是结合实际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乌拉泊派出所辖区内有50%的居民是60岁以上的老人,空巢和独居现象普遍。自2021年12月崔文亮与教导员朱靖到任后,创新性地推出了"三必到"工作法,即每周必访独居老人、当日必调家庭矛盾、急事必应特殊群体。
"在处理老年群体的问题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法条的死板解读,更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用心去感受他们的需求。"崔文亮经常拿着调解记录本向大家示范。
有一次,处理两名八旬老人因"背后说坏话"而引发的纠纷时,他巧妙地让双方一起围坐在温暖的火炉旁,轻声细语地劝解道:"张叔,您要是我的父亲,我怎么会让您因为一句无关紧要的闲话而生气呢?"最终两家人和和气气地出了门,又成了好邻居。
在崔文亮和民警的努力下,三年来,辖区的刑事发案率从2022年的14起锐减至2024年的零发案,所有纠纷均得以圆满化解,且未收到一起投诉。
随着"蔬菜经济"的蓬勃兴起,这一绿色产业不仅盘活了农村经济,更让群众找到了致富新路径。
2022年秋收时节,有农户将求助电话打到派出所:"我家的菜快要烂到地里面了,现在招不到工人,咋办呢?"
崔文亮立即组织派出所的民警,卷起裤腿下地帮忙。看着一筐筐辣椒被装上了车,老农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从那以后,乌拉泊派出所制定了一个"秋收帮扶计划"。每年秋收季,崔文亮都会带着民警组成"助农小分队"去田里帮忙,摘辣椒、掰玉米、捡土豆……"秋收警务"成了派出所的金字招牌。
翻开乌拉泊派出所"为民簿",近800件暖心事,都是崔文亮等基层民警为民情怀的最真实笔触。这一系列温情而有效的治理举措,不仅赢得了辖区居民的赞誉,也为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出了一条充满人性关怀的路径。
暗香浮动的忠诚年轮
3月21日一大早,达坂城派出所郑颖明一边抹泪,一边擦着警车,嘴里轻轻地哼唱:"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
他仿佛又看见好友崔文亮在乡村道路上,把一对母女扶上警车,扬起的雪泥在夕阳里化作金色薄雾。
如今,达坂城派出所的警车仍在执行那个温暖的制度--非勤务时,遇见群众招手必停。
崔文亮(左一)生前与战友们合影。市公安局供图
郑颖明与崔文亮相识已有22年。同为基层民警,他们是时常相互交流、探讨业务。
"他是一个眼窝子特别浅的人,看到困难群众,他眼圈都会红、都会掉眼泪。"郑颖明说。
2009年的一天,已是达坂城派出所所长的崔文亮给郑颖明讲了一件事。他在前往西沟乡工作的路上,看到一对母女在匆匆赶路。了解情况后得知,这对母女要赶到中心城区为住院的亲人送东西,但错过了支线班车,只能徒步到达坂城镇,赶前往市区的最后一班车。
当时,近郊公共交通还不完善,私家车也少,错过班车的村民,往往只能步行。崔文亮当即驾车把母女送到目的地。事情过去之后,崔文亮立即召集派出所民警,讨论形成"警务用车服务群众"工作制度。
"警车就是服务人民的车,在非紧急勤务时,只要遇见群众招手必停必问,有困难必帮,条件允许,一定要做好服务。"至今,崔文亮的话,还时常在郑颖明耳畔回想,提醒他"人民警察为人民"。
"崔文亮用实际行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在方方面面上。"郑颖明说。
2021年12月,崔文亮调任至乌拉泊派出所,距离城区约40公里,服务范围有新疆化肥厂等老企业。这里曾是三代支边人扎根奉献的地方,约有居民8000余人,有老年人多、流动人口多的特点。
深入调查研究后,崔文亮给民警提出一个要求--"每周为群众做一件好事!"
"一开始这是硬任务,三年过去了,反而成为了大家的习惯。"乌拉泊派出所副所长麦麦提吐尔洪·阿西穆说,与群众走得近了,工作就好开展了。
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与你有多亲。在崔文亮看来,"把群众放在心里"其实不一定就是要"干多大的事",关键是用心,用真情,在日复一日的点滴小事中体现爱民情怀。
崔文亮还倡导"跑腿代办"业务,最大限度方便辖区群众办事,而民警也在一次次的"跑腿代办"中,也了解到更多民情民意,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
乌拉泊派出所辖区地处城郊,没有太多休闲娱乐设施,在同心路"美食街"上40多家餐馆,遍布在街道两边,烧烤摊升腾的烟火与霓虹灯牌交相辉映,成为居民每天"打卡"最多的地方。与"烟火气"伴随而来的还有噪音扰民、消费纠纷、交通堵塞等警情也呈几何级增长,这里也成为考验基层治理能力的"考场"。
崔文亮创新建立驻点巡查机制,通过"三联动"模式,构筑起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让升腾的烟火气始终萦绕在秩序井然的安全线上。
2023年12月,一个寒风凛冽的清晨,几箱蜜橘整齐摆放在派出所门口。通过调取视频得知,是辖区群众悄悄放下的。"那天崔所(长)眼眶通红,抓起冰凉的橘子就往嘴里塞。"乌拉泊派出所民警依明江·依斯马依力抹着眼泪说,"我们知道,这是老百姓用最朴实的方式,默默回应我们365个日夜的守护。"
生生不息的信仰传承
3月21日,妻子刘桂芬把崔文亮的警服叠起来放进衣柜最深处,金属纽扣划过木门的声响,像是岁月轻轻的叹息。
二十多年前那个雪夜,一位年轻民警在求婚时说的"可能顾不上家",如今已化作辖区居民家门上的春联,在三月的风里哗哗作响。
"我有时也会怨,在我最需要他的时候,他都不在;但我又没办法怨他,因为我认识他的时候,就知道他是警察。"刘桂芬说。
2002年,崔文亮经人介绍,认识了刘桂芬。就当两人要确定恋爱关系时,崔文亮向刘桂芬发出了灵魂一问:"我的职业是警察,以后可能会顾不上家、照顾不了父母,这些重担都会压到你身上,你能挑得动吗?"
"我可以,我喜欢警察这个职业!"刘桂芬说,在这样的承诺下,他们恋爱、结婚、生女。
2014年,刘桂芬身患癌症,不能继续工作。崔文亮深感愧疚,但刘桂芬从没想过让丈夫离开心爱的岗位。
"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他干得特别开心,像他这样积极乐观、浑身充满正能量的人,我舍不得让他放弃为之奋斗的事业。"刘桂芬说,很多时候丈夫一身疲惫回到家里,居民一个电话打过来,他就风风火火出去了。
而放在崔文亮电脑前的那个俏皮小摆件,是女儿崔子悦送给他的礼物。上面大大的"爸"字,曾带给崔文亮多少欢笑,现在就写满崔子悦多少思念。
"爸爸在他热爱的岗位上实现了人生价值,我也要向他学习。"正在大连外国语大学读大三的崔子悦,她想当警察的愿望至今没有改变。
其实,4岁时的崔子悦便在心里种下"长大当警察"的心愿。彼时她虽不能完全理解当警察意味着什么,但当她走在路上,大家叫她"小崔的女儿"时,"大家都这么喜欢他,对我也很好,那我爸爸肯定是个特别厉害的人。"
崔子悦说,高三那年,她和父亲有一次关于未来理想的对话,她希望能和爸爸一样,做个干实事的人,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只要对他人有帮助,对这个社会好,就很了不起。
"我与别人聊起理想时,他们都觉得我幼稚,但是爸爸很支持我,他说这个想法特别好,关乎国家、关乎社会、关乎人民群众,一点也不幼稚。"崔子悦说,当她看到很多陌生的爷爷奶奶来给父亲送别,当她从大家口中得知父亲生前的事迹时,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这是退休女警张燕送给崔文亮的警徽剪纸作品,他的妻子刘桂芬(左)决定将它继续留在派出所。(3月21日摄) 记者雷婷摄
在崔文亮的办公室,一枚用红色蜡光纸剪制的警徽仍悬挂在门的左侧。
镂空五角星内,松针纹样遒劲伸展,齿轮与麦穗间流淌着战友深情,"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十六字训词如刀刻斧凿般嵌入纸面。
这份特殊的礼物出自退休女警张燕之手。2023年中国人民警察节,崔文亮将这幅耗时两天完成的剪纸郑重悬挂起来:这是我们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崔所长像兄长又像家长,连我们80多岁的父母都惦记着。老人年纪大了,出行不便,他时常牵挂、关心。"提到崔文亮,张燕声音微颤,正是这份温暖传承,激励她在警察节前夕,顶着老花眼剪出了松针般坚韧的纹样。
拉开崔文亮所长办公桌抽屉,里面放满了各种药品。(3月21日摄)记者雷婷摄
从警26年来,崔文亮曾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受到个人嘉奖、7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还获评优秀党务工作者;他所带领的队伍先后5次荣立集体三等功、6次获集体嘉奖、曾被司法部授予集体嘉奖,被评选为各类先进集体3次。
乌拉泊派出所年度考核成绩从达坂城区分局倒数,到如今连续三年优秀。分局建议给他立功受奖,都被他让给了派出所的年轻民警。
"把麦穗养壮了,还怕打不出好粮食?"这是崔文亮常说的话。
乌拉泊派出所副所长麦麦提吐尔洪·阿西穆则看着崔文亮办公桌上的一份案卷眼眶泛起潮红。
"现在案卷整理得很规范,同志们也都夸你进步大,好好干!"崔文亮生前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带着微笑的鼓励。
三年前,初到乌拉泊派出所的崔文亮,曾因麦麦提吐尔洪·阿西穆整理案卷不规范发了脾气,随后手把手教他笔录制作规范、逐页讲解案卷装订标准……
麦麦提吐尔洪·阿西穆当时还觉得是崔文亮小题大做,直到有一天,兄弟派出所因历史案卷缺漏前来核查,才惊觉那些工整的页码编码、清晰的证据链标注,都是守护正义的"铁栅栏"。
崔文亮所长的办公桌和他生前戴过的帽子。(3月21日摄) 记者雷婷摄
如今他常对新来的民警念叨:"这些纸页要经得起查验,就像崔所说--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
2002年出生的苏胡赛,一开始因为新鲜来到派出所当了辅警。两年半的时间,经历的事多了,在他身上有着不太符合年纪的成熟和稳重。
一个70多岁的老人到所里报案称,有小偷天天来家偷东西,小到家里的碗,大到家里的冰箱电视……絮絮叨叨说了两个多小时后,就开始埋怨儿子抛下自己去市区上班,十天半个月也不回家一趟,养了一个"白眼狼"。
苏胡赛听老人讲完,觉得她可能是因为独自一人比较孤独。"想儿子了吧,我帮你给他打个视频吧。"他对老人说。老太太一愣,瞬间落泪。
一个23岁的小伙子,竟然如此耐心?"崔所长手把手交了我很多技巧,面对不同的对象,有时候要急言令色,有的时候要温柔似水,日常调解夫妻感情问题、家庭矛盾纠纷,效果特别好。"说到兴头的苏胡赛,突然间似乎意识到了崔所长已经不在了,眼泪一下涌了上来。
如今,早已过了新鲜劲的苏胡赛依然坚守岗位。"为什么坚持?"他的答案是:"在崔所(长)身上看到一名人民警察该有的责任担当,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整理遗物时,刘桂芬将崔文亮生前视若珍宝的警徽相框轻轻放在胸口,又缓缓交到教导员宋利平手中说:"老崔总说派出所是他第二个家,就让这抹红色继续陪着你们守夜。"
如今,出警的蓝光掠过墙面时,宋利平总想起崔文亮的话:"警徽不会生锈,正如忠诚的信仰永不褪色。"
窗外,派出所花坛里的雪菊在天山融雪的浇灌下,正孕育着新一年的绽放。而乌拉泊的风,永远记得那个把警服穿成第二个皮肤的人--他把忠魂种在了这片热土,伴着金灿灿的雪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