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慕尼黑车展开幕在即,各大中国车企正为进一步进军欧洲市场做准备

2025-09-01 16:0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9月9日至9月14日,2025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 2025,简称"慕尼黑车展")即将举行。两年前,在上一次慕尼黑车展上,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曾惊艳全场,名声大振。

"中国混动汽车和电动汽车强势登陆慕尼黑,进军欧洲市场",当地时间9月1日,彭博社以此为题报道称,如今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准备为欧洲市场推出一系列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并计划利用下周开幕的慕尼黑车展开启在该地区的新一轮扩张。

包括比亚迪、小鹏汽车和零跑汽车等中国车企将在今年的慕尼黑车展上展示新车型,旨在拓宽产品线并延续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加紧进军欧洲市场。欧洲知名汽车市场数据分析机构Dataforce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势头,混动汽车的销量份额达到创纪录的9.7%。

随着欧洲计划在未来十年内逐步淘汰燃油新车销售,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继今年6月表现更强劲之后,中国品牌7月占据了该地区电动汽车销量的9.9%。据Dataforce的数据,中国品牌在整个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已达5.3%,连续三个月突破5%大关。

当地时间2025年8月29日,德国慕尼黑,工人们在马克思-约瑟夫广场为2025年慕尼黑车展搭建展台。 视觉中国

两年一度、曾固定在法兰克福举办的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从2021年起将主办地改至慕尼黑。慕尼黑车展不仅是世界五大车展之一,也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车展之一。

据报道,今年慕尼黑车展的举办,正值欧盟去年10月不顾中方反对,在理由完全站不住脚的情况下宣布结束"反补贴调查",执意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所谓"最终反补贴税",这导致了中欧贸易紧张局势持续发酵。

尽管如此,中国汽车制造商仍在保持增长,推出了更多不触发关税的混动车型和内燃机车型,建立了本地销售合作伙伴关系,并承诺将部分生产转移到该地区。如今,中国车企正在挑战大众汽车集团和斯泰兰蒂斯集团(Stellantis)等公司,这些公司则正在削减成本,以求在低迷的欧洲汽车市场中维持利润率。

Dataforce分析师朱利安·利辛格(Julian Litzinger)表示,中国车企在快速增长的混动汽车领域表现尤为出色。"这股增长势头似乎尚未结束。"他认为,随着中国车企推出更多混动车型,"未来仍有增长潜力"。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上周表示,今年7月,欧盟、英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成员国的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飙升52%,电动汽车注册量也跃升34%,推动该地区新车市场创下15个月以来的最大增幅。

彭博社称,比亚迪就是引领这一趋势的汽车制造商之一。目前,该公司在欧洲的销量已超过特斯拉,并正在匈牙利和土耳其设立工厂,此举将避开欧盟的关税。

比亚迪刚刚完成首批从泰国向欧洲的发货,并将在慕尼黑车展发布其海豹06DM-i旅行车,这是其在该地区推出更多插电式混动汽车的举措之一。这款车型将延续比亚迪海豹U在该细分市场的快速增长势头,与广受欢迎的大众帕萨特展开竞争。

小鹏汽车计划在此次车展上推出其电动轿车P7的改款车型,预计将配备更快的充电速度和更长的续航里程。而作为斯泰兰蒂斯集团的合作伙伴,零跑汽车将推出其电动掀背车B05,与大众的ID.3展开竞争。吉利旗下的电动汽车品牌极星将发布Polestar 5车型,这款高性能电动豪华旅行车采用粘合式铝制底盘(非传统焊接工艺),以优化车辆性能表现。

主打亲民市场的奇瑞汽车计划在德国推出欧萌达和捷途两大品牌,并将展示包括欧萌达5和捷途7在内的纯电动及插电混动车型。

与此同时,关税也催生出了新的合作模式: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努力应对新规,而欧洲公司则与中国竞争对手联手,以在软件和电池技术等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据报道,斯泰兰蒂斯集团计划与零跑汽车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生产电动汽车,该工厂位毗邻其将与中国电池厂商宁德时代共建的电池工厂。而在中国与大众汽车开展合作的小鹏汽车,现在也正与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在其本土市场展开正面竞争。

参加本届慕尼黑车展的"中国军团",还将包括数十家供应链企业,这彰显出中国汽车生态系统的完整布局。宁德时代将展示最新电池技术,传感器制造商禾赛科技以及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元戎启行(DeepRoute.ai)和初速度(Momenta,正与优步合作为欧洲提供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也将悉数赴德参展。

回顾上一届慕尼黑车展(2023年9月),中国参展商占据了半壁河山,让欧洲业界人士重新审视中国电池技术的飞速发展。

当地时间2023年9月6日,德国慕尼黑,慕尼黑车展上的比亚迪汽车展台。 视觉中国

几十年来,德国和慕尼黑一直是尖端汽车技术的象征,但现在,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世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这是一个转折点",对于那届车展,德国知名汽车专家、杜伊斯堡汽车研究中心主任杜登赫费尔(Ferdinand Dudenhoeffer)如此形容道。

英国路透社、美国《纽约时报》和德媒报道当时称,相较于雄心勃勃、"抢尽风头"的中国车企,德国等欧洲车企意识到危机感:在他们致力于在中国市场"收复失地"时,中国车企已发起对欧洲市场的攻势。法国《世界报》则刊文称,"只需几年时间,中国车企就能成为全球汽车业的领头羊"。

上届慕尼黑车展期间,大众、雷诺、宝马等车企负责人纷纷直言,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已经领先我们一代人",欧洲必须在制造成本、生态系统等各个方面努力追赶,并与之合作。

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曾指出,中国电动汽车之所以广受欢迎,靠的是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科技创新和过硬品质,绝不是靠补贴来支撑保护。同时,中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始终向全球汽车企业敞开大门,各国车企充分享受中国大市场的红利。

林剑强调,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保护主义绝不可取,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有违国际经贸规则。只有秉持互利合作,才能做大蛋糕,只有跨越零和博弈,才能带来共赢。希望有关方面认真倾听业界理性声音,切实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停止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安全化、意识形态化,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投资经营提供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