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对巴西加征50%的进口关税,这一决定让全球市场哗然。要知道,就在三个月前特朗普对全球加税时,巴西的税率仅为10%。
此外,美国对巴西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状态,去年顺差额达68亿美元。一个顺差国对逆差国大幅加税,这种反常操作怎么看都很离谱,但如果非得说原因,特朗普大概是为了出3口气:
其一,为他支持的巴西前总统博尔索纳罗出一口气。
博索纳罗被称为"巴西特朗普",两人私交甚密,政治立场高度一致。但博索纳罗下台后,因涉嫌政变阴谋和刺杀现任总统卢拉而面临司法审判。
7月7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声援博索纳罗,称这是"政治迫害",并暗示巴西政府的行为是"国际耻辱"。
这种赤裸裸干涉巴西内政的表态,立刻激怒了卢拉,他说:"不接受任何人的干涉。"
可以说,现在特朗普对巴西的报复性加税,就是在拿关税干涉别国内政。
其二,卢拉是一块硬骨头多次硬刚特朗普,对此他一直心有不满。
前几天卢拉的一句话更是给自诩"国王"的特朗普干破防了,当时特朗普公布了"金砖税",所有与金砖达成"反美"政策的国家都额外加税10%。
结果卢拉直接说了一句"世界已经变了,我们不需要皇帝"。
这还不算卢拉第一次公开批评特朗普,此前他让特朗普"少刷社交媒体,多想想多边主义"。
可以说两个的梁子早就结下了,现在对上也算是针尖对麦芒
其三,巴西近期主办了金砖国家峰会,这让特朗普更加不满。金砖国家推动去美元化的趋势,尤其是卢拉公开呼吁"贸易不必依赖美元",特朗普被彻底激怒。他此前警告,若金砖国家创建替代美元的货币,美国将对所有成员国实施100%关税。
如今,他选择拿巴西开刀,既是杀鸡儆猴,也是宣泄对金砖体系的不满。
从特朗普为了出这三口气就对巴西出手来看,他的关税政策已经陷入三大认知误区了,注定难以持久烂尾是迟早的事情。
第一是利益误区。特朗普始终认为美国在贸易中"吃亏",逆差是别国占便宜的结果。
但他忽略了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特殊性,美国必须通过贸易逆差向世界输出美元,否则全球经济将陷入流动性危机。
以中美贸易为例,中国对美顺差虽大,但实际利润大部分流向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强行用关税扭转逆差,只会破坏全球供应链,最终损害美国自身利益。
第二是秩序误区。特朗普以企业家思维处理国际经贸问题,缺乏对宏观规则的深刻理解。
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的全球经济秩序建立在美元霸权基础上,而这一霸权又依赖于美国的技术、金融和市场优势。
特朗普试图用关税强行改变贸易流向,却忽视了国际分工的复杂性。东亚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的高效产业链并非单纯依赖低价劳动力,而是长期技术积累的结果。
美国若想减少逆差,更应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而非通过打压他国来"拉低"全球分工水平。
第三是时代误区。全球化已进入深度一体化阶段,跨国企业利益交织,零和思维早已过时。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看似保护本土产业,实则可能加速美元体系的衰落。
例如,卢拉呼吁金砖国家贸易"去美元化",正是对特朗普单边主义的直接反击。若更多国家效仿,美元的国际地位将被动摇,而这恰恰是特朗普最担心的。
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卢拉十分硬气,明确表示要对美国进行对等报复。
这话欧盟和印度都说过,但迟迟不见行动,不过这次从卢拉嘴里说出来,倒是有几分说到做到的意思。
一方面,巴西背靠金砖,而金砖国家GDP总量已占全球32%,且仍在扩张,若特朗普继续滥用关税武器,只会加速推动新兴经济体脱离美元体系。
另一方面,巴西是美国农业机械、化工产品的重要市场,加税将直接打击美国出口商。
而特朗普的关税战打到现在早已显露疲态。此前对华的贸易战未能缩小逆差,反而导致美国农民和消费者承担更高成本。此次对巴西加税,同样难逃"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结局。
更讽刺的是,美国对巴西的顺差可能因此缩水,与特朗普宣称的"减少逆差"目标背道而驰。
所以说,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政治情绪的发泄,而非理性的经济决策。他的三大认知误区,利益误判、秩序无知和时代脱节,注定了这场关税战的失败结局。
卢拉的一句"世界不需要皇帝",不仅是对特朗普的当头棒喝,也揭示了全球格局的深刻变化:单边霸凌的时代正在终结,多极化世界已不可逆转。若特朗普继续一意孤行,等待美国的或许不是"再次伟大",而是加速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