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后高楼将沦为“贫民窟”?北大教授表态,买房人:心里有数了

2025-02-19 09:54  头条

现在楼市行情,直接把人给整不会了,甚至之前被封为教科书式的置业信条也不再适用。

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


当初任博士说出这个结论的时候,顿时让许多购房者茅塞顿开,似乎自己已经把握了房价变化的命脉。每个人都成为了楼市专家,都可以判断楼市未来的走向。

其实在2017年这个理念提出来的时候还是有效的,房价也是按照这个理论变化。毕竟短期内房价的涨跌就是看货币的发行量,一旦水龙头放开,水就要流到房地产,利率降低,那么房价必然会涨。

中期的话,就是市场供应理论支撑了,当土地供应增多,那么开发商拿地就多,盖得房子就多,结果就是房价降低;相反的就是房价上涨。

长期看人口,人口就是购买力,只有人口不断净增长,城市不断流入新的购买力,那么市场的需求就在不断增加,房价就很难下跌。

但是,随着近两年楼市的现状让我们发现这个理论似乎并不适用了,不灵了。

就那长期看人口这个理论来说,数据显示2021年的重点城市人口流入数据,人口增量最多的是成都、杭州,人口净流入分别为 24.5万、23.9万。


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数量为2119.2万,2010-2020年常住人口增量高达581.89万;杭州常住人口数量为1220.4 万,2010年-2020年新增人口共计323.56万,新一线城市人口流入趋势明显。

人口在持续流入,单从人口端看,按照任博的理论此时房价应该是涨的,但事实上也并非如此。

个人认为现在的楼市行情之所以与之前的理论相背离,大概率是房住不炒的调控主基调效果显著。国家在逐渐剥离房地产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要让房地产有一个新的健康的发展模式,而不能一味的靠放水。

同样的,买房这件事我们也应该有新的理论,之前大家都认为买房就买高层住宅,应为高层住宅视野更好,空气更好,隐私性更强,住起来舒适度高。

但随着新规的发布,住建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中,针对住宅部分有明确规定:中小城市要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县城住宅要以多层为主。也就是说,以后不仅要限制高层建筑建设,同时住宅的高度也要受到限制。对于土地资源并不紧缺的县城,已经没有必要建设高层住宅了,未来新建商品房中,将以低层住宅为主。


同时,对于那些想建高层建筑的城市也做出了要求,比如常住人口、经济总量等做出硬性标准,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不能建高层。否则建成之后也没有那么多人居住,最后一个个小区亮灯率不足30%,成为鬼城。

这造成了加大的资源浪费,也不符合我国绿色发展的新理念。

限高令的出台,直接导致后期新建的33层住宅减少,其实之所以现在限制高层住宅的建设,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防止后期高层建筑无法处理,成为新型"贫民窟"之后,拆除成为困难。

为何高层建筑会成为贫民窟呢?主要是高层住宅的几个难题:

首先是高层建筑因为需要电梯、自来水增压、电网、电气等设备,后期这些随着时间都会老化、损坏。维修或者更换都是一大笔费用,即便有维修基金,等10年后小区第一批居民实力强些的都已经搬出去换了新房子,后续还继续入住的大多是资金不宽裕的业主。

除了这些,必然还有很多资金能力欠缺的租户,他们会愿意动用维修基金吗?即便全体业主都签字后,那一点钱也不够,必然还需要业主们出钱,但是谁又愿意出钱呢?

其次,高层住宅破败之后,即便想拆除重建都不太现实,开发商不愿意接手,没有利润可图,只能继续老样子维持着。每天掉个墙皮,漏水、渗水、卫生差,然后电梯时不时的损坏,居住舒适度大大降低。

所以,后续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要么现在购买低层住宅,比如洋房,或者等高层的住宅住个10年多之后卖掉置换一个更好的,同时选择一个物业服务较好的高品质住宅,也能大大减缓"贫民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