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舟| 跳出台湾统台湾:新时代的“焖统”战略已向着更高层次演进

2025-07-23 09:0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江宇舟】

近期,我国宝岛台湾又一如既往地多了不少没啥干货、但舆论反响很大的新闻。若干岛内名嘴来找大陆的老师们开炮,骂骂咧咧不亦乐乎。"台独"当局则是在国土分裂不动的神经分裂里越走越远,从"大罢免"到恍若老人入秋的"团结十讲",社会治理倒是日益失能,甚至上演了借口"汉光"军演而无法调动伪军救灾的闹剧,连带军演又是一排笑料。

外媒则曝出若干持续掏空"一个中国"的新闻。诸如美国军事人员在台又有扩容,五角大楼则敦促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表态,若中美因台湾问题爆发战争,它们将扮演何种角色。挑动地区矛盾升级,早已是司马昭之心。

而笔者认为,台湾的虚弱与美国的急迫,其实都表现出海峡"小两岸"与太平洋"大两岸"进入到力量此消彼长的临界点,这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从全局性赶超到引领一脉相承。以此来看,我们对台湾问题的布局,正在形成国家统一的新范式--"焖统"模式。

在"焖统"模式下,看似中央对台并不急于出重手,还会不断欢迎岛内不统不独"骑墙派"的来访与投资,甚至对其阴阳怪气和阳奉阴违抱以相当的宽容,让我等急于统一的爱国同胞抓耳挠腮,纷纷感慨定力实在太强。

但事实上,这是为从赶超到引领的事业所做的形势控场。在看不见的滴灌量变中,大陆正在实现"跳出台湾统台湾"的宏观布局。祖国统一进程事实上已突破传统的"和统""武统"框架,向着更高层次去演进。

"焖统"的前提:法理基于实力,已经可进可退

在系统论述"焖统"前,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概念:从国家主权上,台湾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当前不存在"台湾回归"一说,那是1945年就已实现的事情,今年10月25日,是台湾回归祖国(即"台湾光复")80周年。如今强调的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不是主权的统一,而是治权的统一。

台湾回归祖国,从历史事实和民族情感上,是全国人民长达14年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所赢得的成果,谁敢否认,中国人民必将对其开展又一次抗战;法理上,是众所周知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无条件投降书》"构成的锁链;标志性事件,是当年在台湾隆重举行的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并正式宣布"从今天起,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哪怕是当年的美国,虽然私心自用搞出不少小动作,但也不得不承认《开罗宣言》的有效性,并老老实实在台湾只能开设领事馆。

1945年10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正式宣告台湾回归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三年后,台湾省运动健儿参加了旧中国的第七届全国运动会。

之所以要再一次重复这段历史,一方面是回头看,台湾的回归是清晰的、完整的、没有瑕疵的,对此要有来自历史的信心。另一方面再向前看,就更要考虑统一的"性价比"问题。

从存量角度上说,如今推动台湾与大陆的治权统一,是对一个本就属于我们的东西进行使用权、处分权的强化。好比我们在一个大庄园中,对其中一栋被害虫占据的老旧房屋进行改造,房子是要改的,但没必要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遍体鳞伤,毕竟这个庄园辽阔,很多天地有待改造,很多买卖还要吆喝。实在管不过来,大可先把老房子里的妖魔鬼怪闷着,别跑出来害人就行。

从增量角度来说更是耐人寻味,笔者在年初发表的《攻守之势正在转变》一文中,就提出过"贾队长之问":"掀桌子前,台湾就是我的。冒着万项制裁和流血牺牲,把整个桌子掀了,拿回的还就是个台湾,那这桌子不是白掀了么?"

总之,面对台湾问题,全国尤其是大陆同胞,一定要树立一个意识--这本就是我的东西,我们的代价要花在刀刃上,别为了某些人的"虚空造牌"而轻于一掷,反而要"跳出台湾看台湾",去理解何谓"跳出台湾统台湾"。

当然,笔者知道会有朋友举出美英日等国,还有"台独"分子一直在钻的牛角尖,试图否定台湾战后回归的法理。但大家要明白一点,有一条是这些绕口令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那就是但凡它们要钻这样的空子,就必然会否定《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

由此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今胆敢否认《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对这些口技表演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只要中国大陆的实力还在增长,增长到能够在远东的投送能力形成超越乃至碾压之势,这样的质疑和自杀没什么两样。如果它们要一意孤行,那简直是为我们"瞌睡送枕头",免费赠送重构远东地缘格局的法理依据。

"焖统"的基础:实力日趋强化,量变临近质变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当前中国大陆的实力,就是上文多次提到的从赶超迈向引领。在之前的专栏中,笔者已通过一系列现象和数据来论证这一命题,诸如制造业产值上中国一国超过后九大工业国总和;技术上"卡脖子"不断突破,全球科创中心出现历史性东移;军事上中美海空军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都已进入明显的此消彼长……

短短5年时间,中国工业产值又甩了后十位经济体一大截身段。

最让人憧憬的是在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之时,反而还存在的未尽之处:我们的高附加值终端商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依然不高,还有一批"卡脖子"技术有待突破,更不用说我们的企业和产品在运营服务、标准制定、品牌定价等"软实力"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我们的双循环构建尤其是国内统一大市场还存在不少堵点,经济新动能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整承接过往发展模式钝化后留出的市场空间。

对于我们这样的超大经济体,不足之处恰恰说明所谓的"产能过剩"有多么荒唐,我们的一整套发展模式存在广阔的开拓、打磨、精修的空间。在此背景下,比起以一场战争来取得对台湾的行政管理权力,当前至少有三件事情的优先级更为靠前:

一是彻底完成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型,即顺利实现从以往的固投拉动模式到未来的产业驱动模式。

值得指出的是,台湾现在还有像半导体这样的最后几项优势产业,这也成了ECFA难以从速尽断的根本原因。反过来讲,台湾自身其实对半导体产业没有主导权,和平时期也只是链条的节点而非"链主",据传一旦我们登陆,还会被定向爆破。这样一来,我们既无法完整承接这些产业,由此导致的经济滑坡还会让岛民迁怒"统一",增加治理成本。

所以在发展质量上,我们不妨再做做加强,把台湾的比较优势再多打掉一些,最好能在统一前完成对台湾无死角的产业超车。一个行政统一前就被剥夺超额收益的台湾岛,有利于更长治久安的统一。

近年来台湾岛内对中国大陆的出口虽然在上升,但实际上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地区向台湾岛内的订单金额在缩小,电子、光学、通信器材的占比还在持续扩大。数据来源:台湾经济主管部门统计处。

二是科技突破及配套的军事革命。当前我们在半导体、新能源、尖端通讯、人工智能、汽车、航空航天,正有大量的技术和产品处于突破的前夜,且彼此之间还能相互赋能、彼此推动;它们所形成的终端产品与产业链条,正在同时重塑着国内发展质量与对外贸易结构,这种从赶超到引领的划时代变化将带来与解放开基、改革开放相并列的第三次飞跃。

与之相配套的军队装备和技术发展也一日千里,大批新式装备已取得突破甚至批量应用,再奋斗几年,海陆空天将出现一场全方位的军事革命,届时休说台海,中国对整个西太的战场控制能力也不会是奢望。随之而来的军民融合也在不断深化,二者间的相互协同促进更是前景可期。我们正在这一跃的最后起跳准备中,越往后,给"台独"分子展现的家法将越为盛大。

三是内外双循环与地缘新构建。在产业升级和技术革命的牵引下,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以中东和东南亚为地缘两翼、广大南方国家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合作关系,以及相对独立的贸易金融体系。

这一条非常重要,涉及未来百年的发展格局,是我们产业与技术实现引领后,在国际舞台上的真正大后方。作用到台湾问题上,不仅是多了声援,更是能打破西方封锁制裁的战略纵深。在此进程中,全国沿海、内陆、边疆各省份之间的互动还将加强,对外开拓也各有各的位置,相当于一个大家庭的强人父母,带上三十几个孩子出门谈生意、设分厂,越晚回家的浪荡子,以后越难和家里谈条件。

以上三件事都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去走完各自的"最后一公里"。但也绝非遥遥无期的等待,最远就到2035年,将给全世界完整展现一个十亿级人口的工业化、信息化大国是怎么释放出史无前例的经济效益的。随着航天遨游与四海巡航,我们还必然向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

笔者知道,这时候可能又有朋友要说,公共产品的提供是需要威信的,"台湾不收,金瓯有缺,何以立威?"

但是否换个角度想想,这一仗要打到威风盖过现在唯一的超级大国及其背后的地缘秩序,是不是更该料敌从宽,做好充分准备?换言之,如果这个超级大国已经急得想把牌桌给掀了,我们反而几根手指头就能按住桌子,把这个大块头按回来继续打牌,这种四两拨千斤是不是更大、更巧妙的立威?

"焖统"的环境:遏"独"局面剧变,更该我打我的

既然谈到掀桌子,就不得不提如今台海外部形势已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台湾问题虽然是中国内政,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没有外部势力的干涉,祖国早已完全统一,决定两岸关系的并非是海峡"小两岸",而是太平洋"大两岸"。台湾问题一直都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

在过去相当一段历史时期,中美在台湾问题上保持了相当的默契,甚至在本世纪初一度形成中美两国共同遏制民进党当局"台独"图谋的局面,陈水扁喜提"麻烦制造者"后直接哀叹:"'台独'就是做不到"。

当年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标题,如今看已是恍若隔世。

但随着中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日益执念于维护霸权的美国将中国视作最大竞争者,这种战略默契的基础不断被削弱。美国对台战略开始"文攻武慰",一方面给"台独"持续松绑,掏空"一个中国"原则,使得蔡英文、赖清德、萧美琴之流一天比一天出格;另一方面则是加大对台湾地区军事力量的扶持,推动不惜打烂全岛的"豪猪战略",再联合盟国对台发出激励,挑动地缘冲突,妄图让中国内政问题所谓"乌克兰化"。

中美建交得以实现是因为美国遵守中方提出的对台"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但如今美国玩火玩到了临界点。美国政客的水平滑坡只是手段粗糙,但如此设计的格局相当在线,显然就是看准了形势在给大陆中央政府提供两难选择:

如果大陆在台海维权中擦枪走火,如愿引爆中国内战,战事拖长,将是美国最理想的局面;即使迅速收复台湾,与俄罗斯同款的万项制裁也会安排,尽可能干扰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进程。

如果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继续保持克制,美国依然可以会同盟友及岛内"台独"分子,享受"甘蔗两头甜",一面继续理应外合,炒作大陆对台海和平的"威胁",挑唆"台独"分裂势力更为卖力表演,推动局势朝着热战发展;一面则是继续强化对台各项支持,以及在台海周边的军事活动,放出喉舌炒作"灵活的红线",杀伤大陆政府的威信。

你打,就封锁你,进而干扰你的发展进程;你不打,就羞辱你,进而挫伤你的民心士气。

话虽如此,可终究漏了破绽,这种战术设计和议题操弄背后,也是敌方自己的露怯。一方面,它们希望我们被动卷入一场战争,去干扰乃至中断历史发展趋势。可另一方面,它们又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军事实力的倾颓,已接受不起在远东的另一场失败,所以又在琢磨尽可能置身事外的打法,让我们陷入乌克兰同款的代理人战争。本文开头写到的逼迫日、澳表态,就是这个道理。

如今中美围绕台海的博弈已经进入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局面:美国是在挑唆动荡的那个,中国反而成了管控局势的那个。"八爷要的是乱,四爷要的是稳",优势在谁其实不言自明。但挑唆归挑唆,美国再也没了把航母战斗群开进台海的勇气,反而一再巴巴地要自己的仆从们来承诺更多的安保义务,"兄弟们,给我上!"

2010年以后美国海军入役各类舰种的吨位已经全方位落后于中国,而随着两国工业与技术的消长,这种差距料将继续拉大。图表来源:作者自制。

说到底,美国和我们一样清楚,上文提到的更为优先的三件大事,中国已经做到了哪一步,未来的进程将怎样……待到最终完成之时,解决的将远远不止台湾,实现的也将远远不止统一。所以美国为未来而焦虑,焦虑到恨不得来一场战争。却又为现状所畏惧,畏惧到要把小弟们推到战争前台。

地缘战略的博弈,归根结底还是以实力和形势的互动为主,而美国被逼到不得不以权术去对挑弄形势。这样的每一天,对美国在本地区的实力和权威,都是持续放血。

所以岛内有专家还说什么"二十年对台政策失败论",属实格局欠奉。我们恰恰是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这场阳谋的布局,不必死盯一个小岛,面向的是星辰大海,待到瓜熟蒂落之时,获得的将远远不止是一个小岛。

"焖统"的策略:但凡还在进取,台湾就焖锅里

以上三章分别分析了台海形势可堪利用的法理依据抓手,当前决定太平洋"大两岸"实力的此消彼长,以及境外势力对台海问题的操弄。结合上文分析,再看国家如今对统一看似没有时间表、看似还没到"地动山摇",还在邀请一些看似"过气"的蓝营人士登陆,但背后的用意已经清晰可见。

顺便提一句,观察两岸形势千万要注意的一点是,对台工作顶层设计的遥控板一直在最核心的决策层手中。

当前我们对统一大业的推进,"武统"依然是压箱底的最后手段,也并非是等待瓜熟蒂落、长策取胜的"和统",而是到了"焖统"的新阶段--没有火爆辣炒,但火苗长久,炉子温度渐渐拉高,务求酥烂软糯。

如今,台湾单方面搞的"海峡中线"已彻底废掉,解放军海空军围岛巡航彻底实现常态化。法律上对"台独"惩治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宪法、反分裂国家法与刑法、刑事诉讼法的勾稽关系彻底完成,后面怎么收拾"台独"都有法可依,只要愿意,通缉令、缺席审判和强制执行都能常态化。

面对这样的压力,别看赖清德四处蹦跶,今天讲"敌对势力、互不统属",明天又要掰扯"分裂十讲",其实绿营的整体叙事已结构性垮塌,早已没了心气。"台独"早已成了诈骗分子们的终极诈骗。

每年"台独"分子还不得不捏着鼻子在10月10日组织岛内全年最大的庆典,仅此一项就在诉说切也切不断的两岸关系,以及民进党当局的"诈骗式谋独"。也不得不说这个logo设计得实在喜感,漫天都仿佛是对"台独"咒骂……

在"台独"叙事陷入围城的同时,是大陆在地缘的广泛前出。前段时间,笔者看到一篇文章有个概念说得很好,即当代统一台湾,要关注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怎样消除掉台湾再次分裂的可能。台湾之所以有持续的分裂倾向与被侵占可能,是因为它在我们的地缘上。那么,如何才能让台湾变成非边缘地带呢?

只能是理直气壮去我们扩大自己的地缘!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基于上文三件大事之上,开启的一系列区域经济、政治乃至军事活动,东北亚的战略协同、东南亚的全面布局、中东的投资与返投、中亚的深化合作、南亚的港口与防务、拉美的打通两洋计划、南太平洋的远航渐趋常态化……

翻翻几十年前的历史,就会发现"焖统"其实和过往的出招一脉相承,体现出中国历代领导集体高超的斗争艺术与战略能力。以改天换地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例,对台湾问题的操作每一步都是慎之又慎。诸如"空军入闽"发生在大陆解放后的第10个年头,炮击金门要多次论证并明令"只打蒋、不打美",在明明海空军实力已经可以席卷福建沿海之时,还要果断下令留下金门、马祖,不仅是留下两岸对话、宣示同属一中的桥头堡,也是一个透支蒋介石集团及其美国主子的"绞索"。

毛主席曾如此形容自己的"绞索政策":"美国现在在我们这里来了个'大包干'制度,索性把金门、马祖……包过去,我看它就舒服了。它上了我们的'绞索',美国的颈吊在我们中国的铁的绞索上面。台湾也是个'绞索',不过要隔离得远一点。它要把金门这一套包括进去,那它的头更接近我们。我们哪一天踢它一脚,它走不掉,因为它被一根索子绞住了。"

当年国力尚弱,只能以金门马祖编织"绞索",而如今可以轻轻松松将台澎悉数纳入,乃至与南海联动,编织一个针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未被彻底清算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大"绞索"。也难怪毛主席能和基辛格谈笑风生,豪言可以把台湾放在外面一百年--江主席后来还有句神补刀:"毛主席答应你一百年,到我这里只有七十七年了。"

在这盘棋局里,"台独"早已没资格上桌了。但相对于大陆摇着扇子、小火慢炖的等待,这种延迟对台湾地区才是更大的"损失":40年前,如果能够统一,台湾地区将会保留军队;20年前,如果能够统一,至少可以保留比港澳更高程度的自治;而如今,如果能够实现统一,台湾地区至少还被认可保留一个"两制"的框架。

在未来的统一进程中,包括笔者在内一直有一股声音,也就是这个岛还有没有保留省级行政区划的必要。时间越久,这样的声音越大。

那些笑话"统一没有时间表"的朋友,不妨好好理解下中央政府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焖统"的补丁:强化执法管理,丰富统一内涵

况且,我们不是躺平了等瓜熟蒂落,而是有条件再扎扎实实做一些事情,实时把控"焖统"的火候。

首先,在"一个中国"原则上重建两岸的地位设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国只有一个中央,那就是在北京的中央人民政府。台湾只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地方割据势力,中央具有对台开展行政管辖的天然法理依据。

基于此,我们大可以中央的身份,不断将全国性的法律和行政制度向台湾推行,做一些能让全国人民都高兴的事情。诸如海警继续开展对台海包括福建近海的常态化巡航、惩戒"台独"分子和台湾谍报人员。还可以更深入一些,对于一些历史遗祸甚久、造成民愤极大的单位和行为,也要加强惩戒力度;对于沾过血的"台独"分子,更要通缉、抓扣乃至授权有关部门进行"天降正义"、"凌空执法"。

大陆已实现对福建金门的巡航常态化,但还不够,还要更远些,台湾本岛和澎湖列岛的常态化也很需要,还要更强些,诸如像伪"海巡"那样至今仍在伤天害理、荼毒大陆渔民的分裂势力,值得在"焖统"中率先入刑受罚。

而行动之上还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供给。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化用李敖先生当年为讽刺"台独"而当笑话讲的"有立大家独",首先不再以在台北的民进党当局作为谈判对象,鼓励台湾各地市、区县乃至基层政权直接与大陆沟通,中央根据重要性在北京、福州、厦门分别设立不同层级的对接点。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的对台部门将有机会尝试将祖国大陆的制度和管理推向台湾,让对台工作更厚实。

台湾黑金政治与会道门横行,早已是岛内公害,对此可根据岛内群众的关注度、证据材料的充分与否以及解决难易程度进行针对性处理。凡三者都具备的进行从速办理,作为展示制度优越性的窗口。对于证据确凿、但行政管辖尚力有不逮的,做出裁决,并许诺统一以后处理,增强岛内同胞对统一的希望。在此过程中也可滚动锻炼大陆有关部门对台问题处置的能力,延伸管辖范围和深度。

此外,笔者强烈建议加强对"台独"惩戒的国际司法协同。随着"台独"罪行被细化入刑后,如何争取国际上的司法协同,当是应有之义。可以想见,西方国家一定不会承认这款,我们必然要做相对长期的斗争。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总会有友好国家能够在这些问题上与我们司法协同,进而把"台独"人人喊打的雪球滚起来。

我们在思想指引上应当有一个原则,统一,不只是军事上的打打杀杀,与宣传上的煽情叙事。从历史角度来讲,统一,应该是针对反动派解放战争的终章。从行政角度看,统一,应该是中央政府对台湾管辖权的落实。从方法论斗争角度看,统一,应该是执法元素渐渐压过打仗。

所以笔者才会有一个一以贯之的观点:"统一台湾,要的不只是一个台湾,做的也不只是单纯的'统一'。"

台湾不是筹码,充其量只是一个放满了筹码的抽屉外面那一节把手。揪着这个把手,和平地抽开,是拿出筹码打牌,暴力地掀起,则能掀翻整个桌台。要确保的是打牌与掀桌的主动权,一旦主动权在手,台湾不会是我们的软肋,而是霸权主义在远东的"宗筋"。

也正是基于此,台湾成了一个可以支持"围点打援"的支点,通过涵盖法律、行政、军事、文化等一系列手段,对内强化对台岛的执法与管理,不断稀释掉民进党当局的合法性;对外则让美国及其仆从既无法掀桌,又要不断投入资源和承诺在此透支。

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关键时期,台湾参与得很不够,甚至很抗拒。这不是大陆的损失。这个世界充满着对立统一,台湾在被"台独"裹挟下做出历史的错误选择,反而会取得"负负得正"的效果,加倍认识为什么此次中国崛起会不一样,从而加倍洗刷1895年以来的一系列历史心结。

最后,让我们再回看文中提出的问题:如何消除台湾再次分裂的可能?

随着时间推移,台湾问题将愈发进入更高层次的辩证空间之中:当大陆舰船、飞机、卫星与产业向亚太和全球的延伸,越往后,台湾在地缘上越进入腹心,被各种来自祖国的影响所包裹;但又因为它自己迟迟没有统一,而在相关议题上越来越不是核心,由此越能杀伤台岛人最后仅存的那点优势,及其虚无缥缈的傲气。

反者道之动,突破临界点后,反而更有利于长治久安的统一。届时,这道"海鲜焖牛蛙"的大餐也该熟透了。

笔者从不主张大陆对台湾搞什么突然袭击,未来将是一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众素质、社会凝聚力等全方位的碾压,为中国多灾多难的近代史,为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解放事业,画上最后的完美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