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佛门CEO”的落马 情妇私生子全曝光

2025-07-28 17:37  头条

过去两天,网络被一个熟悉的名字刷屏了:释永信。

曾经的佛门代表,如今的涉案方丈。官方一句话:"涉嫌严重违法,正接受调查",让网友一下子炸锅了。

有人说,这事儿如果放在娱乐圈,那就是顶流塌房,但问题是,他不是明星,是和尚。和尚出事,一出就是全国最出名的那个。

2025年7月底,官方发布通报,证实释永信出事了。

"涉嫌严重违法,正在调查。"

知情人透露,他被带走时,场面不小,内部早就有风声。

更炸裂的是,接下来的舆情。

先是微博热搜榜一连蹿出几个词条:
"释永信私生子""少林寺商业帝国""佛门第一人被查"。

网友一边围观,一边发段子,说这是佛门史上最大塌房。还有人翻出几年前的举报材料,说"原来那些都是真的"。

什么举报材料?我们来简单说下。

2015年,一个叫"释正义"的人开始发帖,连续好几天,发了大量关于释永信的内容,说他有情妇,有两个私生子,占寺里资产几千万,还有双重户口,甚至曾被少林寺开除但后来又坐上方丈。

当时这些内容太猛,很多媒体跟进,但最后调查结果是说没有问题。

可如今,被否认的事情,开始一件一件被坐实。

比如那句:"与多名女性有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这次官方通报里写得清清楚楚。

那么问题来了,释永信此人,从普通小和尚,到佛门CEO,他怎么做到的?

1981年,释永信16岁,安徽人,来到少林寺出家,当时寺庙又破又穷,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整个山上就十几个人。

但他很快崭露头角,不到22岁就开始主持少林寺的日常事务,后来当上方丈,一干就是几十年。

释永信脑子很灵活,人们叫他"佛门CEO",不是开玩笑,而是他真的把少林寺当企业一样在经营。

在释永信的主导下,少林寺开始全面走向现代化。

他先是注册了"少林"相关商标,成立公司,把这个传统宗教名称打造成一个能盈利的文化品牌。

接着,他组织武僧团频繁出国,前往欧美各国进行演出与文化交流,把少林武术搬上了国际舞台。

与此同时,他还推动建立少林寺官方网站,发展文创产品,拍摄纪录片,试图让这个千年古刹与当代传播方式接轨。

据说他本人还读了MBA,是国内少有的拿管理学位的和尚。

在他的推动下,少林寺不再只是嵩山深处的一座庙,而是成了一个遍布全球的文化IP。

据媒体报道,少林寺每年门票收入有三四亿元,再加上演出、培训、授权使用、出国交流,少林相关产业的年收入远远不止这些。

很多人说,他把一个传统宗教场所,变成了盈利单位,甚至称呼他是"和尚界的马云"。

可问题也从这开始埋下了。

释永信不是突然被暴雷的。

2011年、2013年、2015年,他都经历过舆论风波,网上指责他"生活奢侈、私生活混乱、侵占寺产",但每次都有回应,有调查,最后通通不了了之。

特别是2015年那次,"释正义"爆料实在是太猛了:

当年"释正义"发布的举报内容非常详细,引发了极大关注。

他列出了一份户籍登记表,上面显示释永信名下竟然有一名非婚生子女,落户在其母亲名下。这个细节一度被怀疑是伪造,但也引起不少人质疑:一位出家的和尚,户口本上为什么会有孩子?

与此同时,一位名叫刘某的女子站出来,声称自己与释永信有多年情人关系,还提供了几张亲密合影和一段手机录音,录音内容虽未完全公开,但据说提到了他们之间的经济往来和私下接触的细节。

除了私生活方面的指控,还有人晒出了一笔转账记录,称释永信曾用少林寺的账户为自己购买了一辆豪车,并通过关联公司报销了部分费用。这引发了关于"寺庙资金是否被私用"的讨论。

另一个争议点是"迁单事件"。所谓"迁单",是佛教内部的一种惩戒形式,意思是将某人从寺院除名。举报中提到,早在1988年,释永信曾因违反戒律被上一任方丈释德禅"迁单"开除,按理说不应再任职,但不知为何,几年后他不仅重新回到寺中,还当上了方丈。这段经历至今众说纷纭。

这些材料当时虽未被坐实,但因为细节多、语气肯定、材料齐全,引发了大量讨论。

如今回头看,这些内容与如今通报中提及的"违法""不正当关系"等表述,竟然高度重合。

当时,很多人都以为他要倒台了,但最后官方调查结果是:"举报不实,造谣。"

随后,这事就被压下去了,可是,那些传言,从未真正消失。

他本人也从未正面澄清过所有细节,很多时候,是旁人代为发声,说:"他是被陷害,是寺里权力斗争。"

不过,这些年来,外界一直有不少疑问,却始终没人能给出明确答案。

比如,少林寺每年那么多收入,具体是由谁在管理?
与寺庙有关联的那些公司,到底登记在谁的名下?
释永信本人有没有把寺里的钱挪进自己的企业或家庭名下?

这些问题,媒体问过,信众也关心过,但始终没有一个公开、清晰的说法。

2022年,一个消息引起轩然大波:

一家与少林寺有关联的公司,以4.52亿元竞拍下郑州的黄金地块。

网友炸了锅:"和尚也炒房了?"

当时释永信的名字没直接出现在新闻里,但公司高层跟他有关的线索,很快被扒出来。

这几年,少林寺关联的公司越来越多,文化传播、旅游开发、演出策划、武术培训……企业名下的人,大多是他身边的亲信或家属。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

宗教场所到底该不该参与商业?

有人觉得,佛教要发展,也需要资金支持;
但也有人认为,宗教场所本该清净、非营利,现在却成了赚钱机器。

而释永信,就是站在这场争议中心的代表。

有媒体统计,他管理的企业至少有18家,涉及金额上亿元,关键是,这些钱的来龙去脉,外界并不清楚。

少林寺并没有定期公开财务报表,捐款去向、经营收入、项目支出,几乎无人知晓。

而这次被查,很可能就涉及这些年里不规范的资金操作。

到目前为止,释永信本人尚未公开回应,但通报已经出来,性质很明确:涉嫌违法,刑事调查。

这和以前的风波不一样了。

过去他还能出面辟谣、请律师、接受采访、照常出席会议,但现在,人已经"失联"几天,寺庙那边态度微妙,官方态度转变,说明事态很严重。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身边的一些人也开始低调行事了。
有曾跟他一起出国巡演的老僧在受访时表示:"不太方便说话,一切等结果。"

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少林掌门,可能真的要面对清算了。

这场风波,不只是释永信自己的问题。

这次事件,其实也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宗教场所背后长期存在的一些老问题。

比如,寺庙里的资产到底属于谁?是属于整个宗教团体,还是落在某个个人或小圈子手里?很多地方根本没有明确的界定。

再比如,寺庙作为机构,它的法人到底是谁?很多宗教场所至今都没有正式注册为法人单位,导致出了问题也很难追责。

还有财务方面,香火钱、捐赠、门票、合作收入这么多,寺庙有没有公开过详细账目?信众捐的钱去了哪,外界根本无从得知。

最关键的是,相关部门对寺庙的监管机制一直很薄弱。谁来查账?谁能定标准?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就陷入"说不清、管不到"的局面。

这一系列看似"佛门之外"的问题,其实才是最该关注的根源。

信仰本身没错,错的是用信仰做幌子,把钱和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还打着"修行"的旗号谋私利。

释永信这件事会不会成为"开刀第一人",我们不知道。

但至少它提醒我们,不管是谁,穿不穿袈裟,都得受法律约束。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