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全球造船市场上演了一场逆转大戏:中国船企以新承接51艘、251万修正总吨的单月订单量重夺全球第一,市占率飙至69%,单船价值更创下年内新高。这份成绩单背后,暗藏着中美产业对抗的刀光剑影,美国301调查的"松口"让国际船东重拾信心,但2.0版《美国船舶法案》的阴影已悄然逼近。
今年前三个月,中国造船业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倒春寒":美国301调查草案曾威胁对使用中国船舶的航运公司征收高额港口费,导致部分订单流向韩国。但随着4月最终版政策删除关键限制条款,国际船东的观望情绪迅速消散1。地中海航运6艘LNG双燃料集装箱船订单、Seaspan公司6艘万箱级大单接连落地,印证了政策松绑的立竿见影。
更具深意的是订单质量跃升:中国4月单船修正总吨达4.92万,不仅碾压韩国4.13万的同期数据,更较去年平均水平暴涨81%。这意味着中国船厂正在攻克高附加值船型的技术壁垒,22000TEU集装箱船、17.4万方LNG船等"船中贵族"开始批量交付。
华盛顿的围堵并未停歇。4月30日重新提交的《美国船舶法案》2.0版,将打击面扩大到非中国船东--只要其船队中有一定比例中国造船舶,就可能被征收惩罚性费用。这等于是给全球船东套上"紧箍咒":在韩国现代重工订10艘船,若已有5艘中国造船舶,新船也可能被牵连。
但中国造船业的底牌远比想象中厚实:全球59%的在手订单、长三角完备的供应链集群、较韩国低15%-20%的建造成本,构成难以撼动的竞争优势。更关键的是技术突破--大连造船交付的全球首艘M350型浮式储油船、沪东中华的智能LNG运输船,证明中国已掌握尖端船型的全链条建造能力。
当前全球造船业正站在周期转折点:4月新订单总量同比腰斩56%,市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中韩之争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比拼:中国船厂人均产值较五年前提升42%,数字化车间将船舶交付周期缩短20%,这些才是守住70%市占率的真正护城河。
不过隐忧仍在:美国法案若通过,可能迫使国际船东采用"中韩混搭"策略规避风险。而韩国正在氢燃料船舶、碳捕集船等新赛道加速专利布局,试图弯道超车。这场较量远未结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中国船厂能同时交出"性价比"和"黑科技"两张答卷时,全球船东用脚投票绝不会说谎。
于是,美国不得不调整政策。4月17日,美方最终公布的港口费方案比最初温和了一些:不再按每个港口收费,而是按每次美国航程收费;也不再针对船队中中国造船舶的比例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