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教育局已经出面干预,明确指出:学校要求家长陪餐不能变成硬性门槛,陪餐应以自愿为主。市里认定把孩子午餐资格跟家长陪餐捆绑的做法不妥,县教育局此前的表态也被指出有问题,市教育局正介入处理此事。
事情的起点看起来简单又刺眼:闻喜县城西小学发了一个通知,内容直白得让人懵--中午11:40到14:30,报名家长要到学校帮孩子打饭、打汤、盯着午休,陪餐还得自己掏钱。通知里最开始写的是"父母必须到场",名额又有限,没抢到就得等下个月,听着像强买强卖。
这条通知对留守儿童家庭造成了明显的压力。很多孩子父母在外打工,最初看到"父母陪同"四个字就放弃报名,担心爷爷奶奶到时兑现不了了。学校后来改口说爷爷奶奶也可以顶上,但多数家庭那会儿已经错过了名额。一个四年级学生家长无奈地说,等知道变通时报名已晚,这安排明显把人往难处推。
家长群里炸开了锅,抱怨声里带着无奈和愤懑。有人说这是把家长当免费保姆,白天上班的爸妈根本腾不出时间来;有人说这把本该学校负责的事强行外包给家长,尤其是需要自付餐费,更像变相收费。情绪有点激烈,但抱怨里有血有泪,都是能看见的现实问题。
学校的回应是出于安全考量。校方解释,低年级孩子用的是平底碗,拿着容易洒汤,烫伤风险存在,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盯着。食堂并没有停办,只是正在改扩建,本月的用餐名单已上报,短期内无法临时增加陪餐名额或更换管理方式。说法听得过去,但不少家长觉得这是把责任往家庭一推。
县教育局当时把这一安排称作"轮流制度",意思是家长按顺序轮换陪餐,不是说不陪就不能吃。但在被追问这两者实际差别时,工作人员支支吾吾,没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市教育局的介入,明确把"自愿"摆到了前面,认定学校把陪餐与午餐资格挂钩是做法错误,要求县里配合整改。
孩子能不能吃饱,和家长有没有空,这两件事被拧到一块,让人看着就别扭。谁都希望孩子安全吃饭,这没问题;但把解决办法搭在家长时间和能力上,就容易踩雷。要不要把监护责任完全拽回学校来?有没有更现实的替代方案,比如更耐用的餐具、增加食堂阿姨、调整就餐流程、建立志愿陪餐池、让老人优先报名的缓冲机制?政策设计若多一点同理心,少点形式主义,很多矛盾能自动化解。你觉得,怎样的办法既能保证安全,又不把家长逼成"临时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