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法国媒体《Naval News》报道称,"戴高乐"号航母打击群在"克莱蒙梭2025"任务期间,遭到了40艘中国海军军舰在南海的"群殴"和"包围"。当时,"戴高乐"号航母打击群穿过了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却唯独在南海遭到了围追堵截。英国《简氏防务周刊》也提到这一事件,但并没有使用"包围群殴"这样的词汇。相反,心平气和的声称,这是中国海军对待外国军舰在南海彰显"自由航行"的常规反应。显然对比于法国的不适应来说,英国人显得更加稀松平常,背后甚至带点嘲讽。
▲"戴高乐"号航空母舰
法国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是除了美国之外的一艘核动力航母。它在2024年12月底,从法国著名的港口土伦出发,带领1艘"地平线"级驱逐舰、2艘"阿基坦"级护卫舰、1艘核攻击潜艇及若干补给舰,组成了一个中等规模的航母战斗群,共同执行"克莱蒙梭2025"任务。
此举在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中,基本是常规操作。对于法国来说,进行一次全球巡航,不仅意味着增强其在全球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也是为了体现自己以实际行动,支持美国主导下的"印太战略"。比如美国《防务新闻》就对法国的行为表达了感谢,称法国航空母舰战斗群在南海的部署,填补了美国因为受到中东局势影响,抽走航母后在西太平洋地区留下的力量真空。
▲执行"克莱蒙梭2025"任务的法国航母编队
除了面子上的需求外,"戴高乐"号航空母舰还需要执行与日本海上自卫队,菲律宾海军等盟友之间的联合军事演习。而这两个国家,基本被视为美国和北约在亚太地区的盟友。这几个国家,共同承担着穿越南海,台海等敏感区域的任务,以彰显对美式"航行自由"的支持。法国事先考虑到,为了避免直接挑衅、刺激中国,于是"戴高乐"号选择绕行琉球群岛而不是台湾海峡,行为上已经有所保留。但即便如此,依然避免不了被解放军海军"围殴"。
▲"戴高乐"号
"戴高乐"号航母打击群进入南海是在今年的2月份。当时,它在菲律宾海、苏禄海与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进行完了舰载机交叉起降训练,随即前往菲律宾,参加在当地举行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这一演习,涵盖了联合防空,联合反潜和空中作战。法国航母在2月21日至23日在菲律宾的苏比克湾停靠,这也是法国航母第一次访问菲律宾。
也正是在此期间,"戴高乐"号在南海航行时,遭到了解放军海军的密集监视。法媒称,大约有40艘解放军军舰参与围堵,但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军舰名单甚至是图像画面。根据时间线推测,当时中国的"山东"号航空母舰,在2月份期间并没有在海南母港停靠,所以很有可能是以这支艘航母为核心的解放军海军编队,参与了对其的围追堵截。除了航空母舰本身之外,解放军经常有各种护卫舰、驱逐舰,甚至是海警船,在南海进行常规军事巡航。部分外国媒体还分析认为,40艘的说法有些夸大其词,其实一点不然。
▲解放军海军编队
法国作为一个中等军事强国,其海军军事力量如今已经相当有限。其在南海地区的行动,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有"象征性意义"而不具有实质性的威慑。法国作为欧洲国家,在亚太地区本来就没有什么战略上的需求,甚至其影响力,都只能通过与打着"与美国合作"这个旗帜,才能彰显出来。如果只是单独行动,根本不会有任何人重视。
对于中国来说,维护南海地区的主权,已经是摆在桌面上的诉求。况且中国海军力量成长迅猛,已经可以与美国掰掰手腕,自然不可能给法国人留什么情面。更何况,法国的行为是要与菲律宾进行联合军事演习,而后者自2023年开始就不断挑衅中国的南海主权主张,已经被中国批评为"破坏南海稳定"。法国人不弄清楚南海的斗争现状,反而忽视基本现实一味的偏袒式支持菲律宾。对此中国早已为法国人的行为给出了定性:"破坏区域稳定"。既然是如此,中国自然需要给予强力回应。
▲"威尔士亲王"号提前选择了避让
与法国人的"头铁"相比,英国海军"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编队的行为可以说就相当有先见之明了。6月30日,在离开新加坡之后,英国航母编队选择通过斯塔海峡而不是南海前往澳大利亚参与多国军事演习。尽管许多英国媒体批评称这是英国的耻辱时刻,临时进行的路线调整显然考虑到了中国"山东"舰在香港的开放活动。
英国航母不想于中国航母硬碰硬,更不想在南海引发事端遭遇围殴,显然英国对此事亦有提前判断。从法国面临的待遇来看,幸好当时"威尔士亲王"号选择了回避。如果真如法国海军一样头铁,那么所得到的待遇,也将是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