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访华代表团抵京,直呼六年僵局能否突破?

2025-09-25 15:08  头条

时隔6年,美国一个跨党派代表团带着特殊使命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中方罕见用"破冰之旅"定义此次接触。当经贸战火暂缓,为何美方急迫推动对话?中美关系真能从此峰回路转?

观察者网消息称,在中美元首通话后,美国一个跨党派正式访华,代表团由众议院军委会民主党领袖亚当·史密斯率领。

这也是自2019后美国众议院代表团首次访华,六年的空白期恰好覆盖了中美关系最跌宕起伏的阶段:从贸易摩擦、科技封锁到台海、南海局势升温,两国博弈多次滑向危险边缘。

史密斯的一句"不能六七年才来一次",道出了一个现实:美国国会终于意识到,隔空喊话替代不了面对面交流。

可以说,此次访问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成果。

一方面,它打破了美国众议院与中国长达六年的"冷冻期"。

期间,部分议员窜访台湾、推动涉华消极议案等行为曾导致中方反制,使两国立法机构关系持续低迷。

如今两党议员携手访华,释放出美国政治精英阶层对华策略的微妙转变--即便分歧难消,也需避免彻底脱钩。

另一方面,美方对深化两军对话的迫切态度值得一提。

史密斯在会谈中直言,经贸议题虽重要,但军事沟通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作为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核心人物,他的担忧显而易见:中美军方缺乏常态化交流机制,极易在南海、台海等敏感区域因误判引发冲突。

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近期香山论坛上,美方仅派出驻华武官出席,与往年高层官员参与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暴露两军对话的"温差"。

此外,中美经贸关系已初步显现"软着陆"迹象。

双方多次推迟加征关税期限,并将新一轮磋商定于11月初,这种"拖字诀"策略虽未根本解决矛盾,但至少避免了经济关系的硬碰撞。

相比之下,军事领域却成为最脆弱的短板。

美军印太司令部近年频繁渲染"中国威胁",中国军机舰艇的常态化巡航被美方视为"挑衅",而中方则视美方抵近侦察为霸权行径。这种认知错位若缺乏沟通渠道缓冲,可能将小摩擦放大为系统性风险。

此前美国对华围堵政策未能遏制中国军力发展,反而促使解放军加速现代化进程。近期中国展示的高超音速武器、航母编队演训等成果,已让美方意识到单纯施压的局限性。

正如美国智库"国防优先"研究员所言:"当威慑成本高于收益时,对话就成了更务实的选择。"

访华团行程之外,另一条消息同样关键:中美元首能否在11月APEC峰会期间会晤?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正在沟通"的回应,虽保留余地,却比以往"无可奉告"的冷淡表态多了一丝暖意。

这种变化与特朗普政府的近期动向密切相关--从推迟关税制裁到释放访华意愿,美方政策似乎正从"全面竞争"向"可控博弈"调整。

这种转向背后藏着美国国内政治的逻辑。

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共和党急需稳住农业州基本盘。中国曾是美国大豆最大买家,但贸易战导致出口锐减,库存积压的豆农已成特朗普的政治压力源。

若对华关系持续恶化,共和党可能失去关键选区支持,进而影响国会格局。由此可见,中美关系的起伏始终与美国内政周期同频共振。

不过,要注意的是,尽管破冰信号频现,但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并未消失。科技领域的美对华芯片管制仍在加码,台海、南海的地缘博弈亦未停歇。

此次访华团的积极意义在于,双方试图建立"危机管控"底线--即便无法成为伙伴,也要避免成为敌人。

接下来,中美关系将进入微妙的"观察期"。

若APEC元首会晤成行,两军对话机制得以重启,中美或进入"竞争性共存"新阶段:经贸领域继续拉锯,但军事、气候等全球性议题上开展有限合作。

反之,若美国政坛再度出现"变脸"(如2026年选举后对华强硬派占上风),当前缓和态势可能迅速逆转。

此次破冰之旅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达成具体协议,而是重建了中断六年的对话管道。

在多极秩序加速重构的当下,中美哪怕维持"竞争性共存"的最低共识,也能为全球体系注入稳定性。

正如专家指出的:"中美关系如同骑自行车,停下来就会倒。只有保持交流惯性,才能维持动态平衡。"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美方能超越"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模式。

美国议员们的"破冰之旅"只是起点,真正的考验在于双方能否将对话转化为长效机制。而对中国而言,既要把握战略定力,也需在博弈中主动设置议题,这才是全球两大经济体的正确互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