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认为,目前印巴民众敌视彼此的情绪高涨,民族主义言论升级,两国均面临巨大的"观众成本"。为安抚国内民众,两国均有可能采取有限的军事行动。但是,印巴至今又都保持着一定克制,原因是两国都有多重顾虑,其中对全面战争的风险评估是保持克制的重要原因,印巴两国的核能力对爆发全面战争也具有巨大的威慑与平衡作用。
客观来看,印度发动战争的借口不足。印度想给巴基斯坦安插罪名的意图只在印度国内得到了惯性的支持,但其宣传策略并未争取到国际社会的信任。国际社会虽然同情袭击事件中的遇害者,一致谴责恐怖主义袭击,但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并没有将恐袭事件直接与巴基斯坦相关联。更何况,一旦爆发战争,印度所期望的大幅增加的外国投资显然会戛然而止,将给印度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风险,甚至有可能直接终结印度的崛起梦。
巴基斯坦更无意在此时间节点与印度进行一场全面战争。今年以来,巴基斯坦政局开始步入稳定状态,但经济发展依旧挑战重重,安全局势仍未获得根本性改观。在此背景下,与印度发生大规模对抗显然将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殖民遗产和冲突的风险
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关系极为敏感的"火药桶",针对平民的袭击曾多次引发印巴冲突乃至战争。1965年爆发的印巴战争,导火索是克什米尔游击队对印度军事目标发动袭击;1999年,点燃卡吉尔冲突的引信是巴基斯坦武装分子渗透控制线;2001年印度议会遭遇恐怖袭击后,印度指控巴基斯坦支持武装组织策划袭击,两国在边境陈兵百万,险些引爆战争。
克什米尔的归属之争及恐袭之痛,归根结底是英国殖民者刻意留下"连环炸弹"所致。1947年《蒙巴顿方案》的出炉尤其是对克什米尔地区的安排,注定了这片土地上的纷争不会停歇。一如英国人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之间强行划定的"杜兰线",以及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等,这些带着英国人名字的殖民遗产,被英国自诩为高明的地缘政治杰作,却给相关国家制造了长期的纷争,更使一些国家和人民长期承受着灾难性后果。
可以说,在克什米尔的群山之中,埋藏着英国殖民者刻意种下的仇恨的种子。一旦条件成熟,这些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继而传播新的仇恨的种子,如此循环往复。因此,类似"4·22"的悲剧才会如同诅咒般循环上演。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印度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政策持续激进化,激发了该地区激进组织的反弹和巴基斯坦的对等反应。
莫迪执政以来,印度教民族主义方向逐步确立,印度政府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政策日趋激进,导致该地区的自治权利被大幅削弱。2019年莫迪连任后,印度政府宣布剥夺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特殊自治地位,解散该地区立法机构,将该地区由自治邦降为联邦直辖,由印度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这些政策引起当地穆斯林群体的强烈不满。在印度试图向外界展示行政地位下降后的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一片歌舞升平,尤其是试图用该地区旅游业复兴作为证据向全世界展示时,反对声音与极端组织的极端行为发生的概率也在相应地增大。
目前来看,印巴关系有可能由口水战和摩擦滑向有限冲突,甚至不能排除战争风险。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都应该被反对,但克什米尔人的无辜生命不应继续为殖民遗产买单,更不能成为发动战争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