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大暑节气进入尾声,三伏天数到了中伏,下了两天的雨后,暑热缓解的一些,小风吹来,有着些许的凉爽,站在窗前外望去,远处的山也变得清晰了不少。当然我们都知道,季节的更替需要一个过程,而气候的转变也是循序渐进的。即使这两天凉快了一些,但是高温还会再来。在这烈日炎炎的长夏时节里,人们的心中不禁开始盼望,盼望大暑赶快过去,立秋早点来临,以解夏日的暑热。
其实,立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进入了秋季,尤其是从气候上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这个时候依然比较热,而且从秋季的节气也可以看出,在立秋之后,还有一个带有"暑"的节气,那就是处暑,暑即是热的代名词,立秋位列于大暑之后,这意味着此时的炎热程度仅次于大暑。所以立秋后可能不会瞬间变凉,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过渡。不过大自然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每年立秋后的情况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的老祖宗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的经验与智慧,来为我们的生活做指导,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去了解。
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被确定为立秋交节的时间节点,今年对应的公历时间为8月7号,同时老人们根据今年立秋的不一般之处,总结出了3个好消息,2个坏消息,2个多注意,夏秋更替,气候复杂多变,早做了解,也为迎秋做好准备,来看看吧~
3个好消息
第1个好消:今年立秋比较迟
虽然其交节的公历日期是固定的,但是农历反映着重要的节令,物候变化以及农耕意义,所以人们更习惯看农历日期。由此也就有了立秋早与迟的区别。通常情况下,立秋交节会赶在农历的六月或七月。所以六月便属于立秋较早的情况,而七月为较迟。
立秋以后,庄稼作物由繁茂生长转为衰败成熟,而此时的作物还并未彻底长成,还需要光照,温度,并且在光合作用下,继续积累有机物,从而让籽粒进一步饱满。而如果立秋来得比较迟,也就意味着可以为作物提供更加充足的时间来成熟,那么获得丰收的概率也就比较高。所以从今年来看,8月7号对应于闰六月十四,在六月以后,也是比较迟的,这样的情况对于作物的收成是很有利的,所以是个好消息。
第2个好消息:今年为"闰月秋"
立秋每年都有,闰月也比较常见,但立秋碰到闰六月就显得比较罕见了。俗话说"一年两六月,三伏不见天",意思是遇到闰六月的年份,雨水会比较充足。今年三伏天大部分都在闰月中,而且立秋后还有一个末伏,所以秋后的雨水可能也会多一些。而对于作物的生长来说,不仅要有温度和光照,雨水也是必要因素之一,这样可以避免因干旱而减产。因此从农耕意义来看,立秋逢闰六月也是个好消息。
第3个好消息:立秋当天为"建日"
在农历当中,每一天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在建除十二星中,今年立秋当日恰巧为"建日"。建日,有着初建,开创等含义,是新的开始,也是充满健旺之气的日子,在人们眼中属于万事初开的吉祥之兆。同时在建日的讲究中,适合外出,祈福,求财等。在立秋当日,可以到外边去走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沾沾好福气,为今年的下半场讨个好彩头。
2个坏消息
今年立秋在下午
在立秋的传统中,立秋的具体时间也代表着不同的预兆,人们以当日12点为分解点,在此之前立秋为上午,在12点以后则属于下午。俗话说"上午秋,凉飕飕;下午秋,热死牛"。人们认为,立秋在上午,届时太阳初升,地表热量积攒得比较少,温度也较低,所以此时比较凉爽。而立秋在下午,那么地表热量经过较长时间的累积,届时会比较热。今年立秋在13点,属于下午立秋,凉飕飕与热死牛都是比较夸张的形容,但也在提醒我们立秋后依然会很热,要多加注意。
今年为"秋包伏"
从日历中可以看出,立秋交节后的第3天也就是8月9号,进入今年的末伏,所以整个末伏10天都处于立秋节气之中,这样的情况被称作"秋包伏",过去有"秋包伏,热得愁"之说。这代表着,立秋后高温暑热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还会有"秋老虎"天,在平日里我们依然要注意消暑。
在传统文化中,立秋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与养生智慧,其中"1要躲,2不做,3不吃"的习俗,便是古人对季节更迭、身体健康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总结。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讨这些习俗背后的意义,以平安健康的心态迎接秋天的到来。
1要躲:避其锋芒,静心以待。
这里的躲,指的就是在过去民间的"躲秋"习俗。在古代不仅有躲秋的习俗,还有躲春的传统,指的是在立秋、立春这样的日子,有些特殊的人群要躲避起来。
这一看似神秘的习俗,实则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界阴阳变化的敏锐洞察。因为在立秋之时,正值天地阴阳之气交替,气场混沌,对于某些人而言,这或许是"犯太岁"的高发期,易招口舌是非。
因此,为了避开这一时期的不利影响,就需要躲起来。但是需要注意,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躲起来。不同的年份,需要躲秋的人群也不同。
在今年是甲辰龙年,是60年难遇的,而对于生肖属龙、属狗、属牛、属兔、属羊的人,根据传统习俗,就需要选择在这一天"躲秋"。
其实躲秋做起来也并不难,并不需要特别做什么,只要在立秋节气这天尽量减少外出活动,避免与人发生争执,以平和的心态待在家中,享受一段宁静的时光就好。
这不仅仅是一种物理上的躲避,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寻得一片净土,静心以待秋天的到来。
2不做:节制有度,顺应自然。
第一不做就是不要过度进补。
大家也知道,在立秋之后,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认为此时应适当进补以增强体质,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而贴秋膘的传统做法,就是要多吃一些肉来,古人认为吃肉就能多长肉,从而长得膘肥体壮。
然而,进补需有度,切忌盲目追求滋补,导致身体负担过重。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实际需求,合理搭配饮食,做到营养均衡,方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第二不晚睡熬夜。随着夏季的结束,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人体的生理机能也应随之调整。而且立秋后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在逐渐延长,天黑也是一天比一天早了。
此时,保持规律的作息尤为重要,早睡早起,有助于身体各系统的修复与恢复,提高免疫力,为秋季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立秋后,人也容易出现秋乏的情况,所以千万不能长期熬夜,这样对身体伤害非常大,最容易导致的就是猝死了,年轻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期熬夜加班、耍手机、玩游戏等。
3不吃:呵护脾胃,温和饮食
首先,不吃太多冷凉的食物。
立秋后,虽然白天气温可能仍较高,但早晚温差逐渐加大,人体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此时若大量食用冷饮、冷食,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问题。
因此,应尽量避免生冷食物,多选择温热、易消化的食物,以养护脾胃。比如可以吃冬瓜、莲藕、淮山、红豆等滋补的食物,还有健脾胃的作用。
其次不能吃太多饮料,忌把饮料当水喝。
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饮料虽然诱人,而且冰镇以后喝起来也是让人很舒服,但饮料中大多含有糖分、添加剂等,长期大量饮用不仅无益于健康,还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特别是如果把饮料当水喝,依然没有给身体补充足够的水分。
相比之下,纯净的白开水才是人体最好的解渴饮品,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排出体内毒素。特别是在入秋后,容易出现秋燥,更是要多喝水来防秋燥。
最后,不吃太多辛辣的食物。
虽然辛辣食物能激发食欲,但在立秋之后,过食辛辣易导致上火、便秘等问题,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因此,在饮食上还是应该选择清淡为主,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蔬菜水果,保持肠道通畅,身体自然轻盈。比如过去民间有立秋吃瓜的传统,这里的瓜有西瓜,也有苦瓜、冬瓜、南瓜等,都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总之,立秋到来了之后建议大家要遵循"1要躲,2不做,3不吃"的习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尊重,更是对自身健康的一种负责与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