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至10日夜间,波兰领空突然出现大量无人机,波军方紧急处置并击落部分无人机。
波兰政府第一时间指责这些无人机来自俄罗斯,但俄方使馆临时代办奥尔达什直接驳斥,称这种指控"毫无根据"。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甚至在安理会上表示,波兰匆忙指责俄罗斯却未提供任何证据,还提到波兰自己也承认没发现无人机携带弹头。
无人机事件,罗生门上演
事情发生在9月9日夜间,大量无人机闯入波兰领空,波军方紧急行动,击落了一些无人机。
波兰内政与行政部发言人通报,截至10日上午11点,已经在全国七个地点发现了7架无人机残骸和一枚来源不明的导弹残骸。
除了之前报告的房屋受损,还有一辆私家车遭了殃。发言人强调当前局势还在变化,后续可能找到更多残骸。
波兰方面一口咬定这些无人机来自俄罗斯。波兰总理图斯克甚至直接驳斥了特朗普所谓的"失误"说法,明确表示:"我们知道这不是一个失误"。
但俄罗斯方面完全否认。俄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在安理会上说得明白:波兰匆忙指责,却没拿出任何证据。
尽管真相还没水落石出,北约的反应却相当迅速。北约秘书长吕特宣布启动代号为"东部哨兵"的军事行动。
这个行动目的是加强联盟在东翼的威慑与防御态势。吕特说这是"最大规模的北约领空遭侵犯"事件,不过具体意图还在评估中。
波兰自己也没闲着。由于乌克兰邻近地区存在无人机袭击威胁,波兰及其盟友在波兰领空展开了"预防性"空中行动,警报持续了大约两小时。
同时,波兰军队还在喀尔巴阡山省举行名为"火焰风暴"的演习,提升反坦克导弹和无人机等装备的实战能力。波兰军方强调演习属于防御性质。
这种领空被侵犯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2022年11月,波兰东部靠近乌克兰的边境地区曾发生过导弹爆炸事件,造成2人死亡。
当时西方媒体一开始纷纷指责俄罗斯,后来却发现这枚导弹很可能来自乌克兰防空系统。那次事件最终不了了之,但北约与俄罗斯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了。
这次无人机事件有所不同。波兰方面反应比上次更加迅速和坚决,立即提请北约启动"第4条款",寻求盟友支持。
北约也比上次更加团结,迅速启动了"东部哨兵"行动。虽然尚未将事件定性为对波兰的袭击行为,但明显加强了在东翼的军事存在。
俄真正目标,重新定义安全
表面上看起来是无人机事件,但俄罗斯的真正目标可能深远得多。普京最近接受采访时系统阐述了俄罗斯与西方的矛盾根源。
他明确表示,矛盾根源并非意识形态分歧,而是地缘政治利益争夺。普京直言不讳地说:"2000年代初,我曾认为症结在于意识形态,但苏联解体后,西方对俄战略利益的蔑视依然存在"。
普京进一步指出,西方在苏联解体后认定"无需对实力弱化的俄罗斯遵守规则",如今"按自身意愿切割利益,不断拒绝俄方诉求"。
他强调:"唯有当俄罗斯以独立主权国家之姿宣示捍卫未来的能力,才会被真正重视"。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俄罗斯要通过这次事件向西方展示自己的决心和能力。
无人机事件发生后不久,俄罗斯调整了核威慑政策。2024年9月25日,普京开会讨论新版政策草案,11月19日正式签字批准。
这个新政策扩大了核威慑的适用范围。以前,俄罗斯核武器主要用于回应核攻击或常规攻击威胁到国家存亡。现在,规则变了。
新政策规定,如果无核国家在有核国家支持下对俄罗斯发动攻击,这将被视为联合进攻,可能触发核回应。
政策还提到,如果收到可靠情报显示有大规模空天攻击武器发射并越过俄罗斯边境,俄罗斯可以考虑用核武器。普京强调,这包括战略飞机、战术飞机、巡航导弹、无人机等各种飞行器。
真正目标曝光,战略大布局
面对无人机事件和俄罗斯的战略调整,西方国家的回应显得矛盾和犹豫。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9月13日的发言中称该事件"不可接受、危险"。
但他也承认目前尚不清楚无人机进入波兰领空是有意为之还是误入,并强调如果证据显示无人机是特意针对波兰,这将被视为"高度升级的举动"。
特朗普的态度更加微妙。他此前表示,"俄无人机"飞入波兰可能是个失误。这种说法遭到波兰总理图斯克的驳斥。
欧盟的立场则更为复杂。作为冷战后欧洲一体化的产物,欧盟希望在安全问题上摆脱美国的控制,建设一个"欧洲人的欧洲",但又极度依赖北约,尤其是在防务问题上。
回过头来看,无人机事件可能真的只是个幌子,俄罗斯的真正目标要大得多。通过这次事件,俄罗斯成功测试了北约的应急反应和内部团结度。
俄罗斯的真正目标是打破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构建一个多极国际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无人机事件可能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却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为俄罗斯更大战略布局提供了掩护。
俄罗斯已经借此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息:它不再接受西方定义的安全秩序,而是要自己掌握定义安全的权力。
俄罗斯学者说得直白:核政策调整就是对西方介入俄乌冲突的回应。西方得为这些后果负责,因为他们的援助直接改变了战场平衡。
这场博弈远未结束,但有一点很清楚: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加速前进,单个国家说了算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