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于中东地区动作不断,其大规模部署军事力量的行为引发了全世界的瞩目。美军"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受命前往也门附近海域,同"杜鲁门"号航母编队集结,并且,多架F - 35隐形战机也入驻中东地区。从3月24日开始,起码6架美空军B - 2战略轰炸机从本土起飞,长途飞行抵达印度洋迭戈加西亚岛上的空军基地。这般大规模的军事调动,真可谓气势汹汹。
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打击胡塞武装属于长期任务,美国如此大费周章,背后存在诸多考虑。在经济方面,红海为全球航运的关键通道,每年大概有12%的全球贸易量要通过与之相连的苏伊士运河,货物的总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胡塞武装为了声援巴勒斯坦,多次对红海海域中属于以色列、美国及其盟友的舰船发动袭击,这损害了美国的通航权益,美国企图借打击胡塞武装确保这一重要航道的畅通,从而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在政治军事战略层面,西方舆论常常把胡塞武装看作是伊朗所主导的针对以色列的"抵抗之弧"的成员。如今,巴勒斯坦的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等其他"抵抗之弧"的力量已经被削弱了,美国企图通过打击胡塞武装来进一步削减该地区反以的势力,并且对伊朗施加压力。特朗普执政以后,以核问题为借口持续对伊朗采取强硬态度,其目的在于警示伊朗在中东事务方面不要贸然行动。
不过,美国长时间对胡塞武装实施打击,这也让其自身面临着深陷战争泥潭的巨大风险。从战略意志的比较方面来讲,美国并不希望大规模、深度地卷入中东地区的战争事务,美国更想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战略利益,凭借战略威慑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胡塞武装为了保卫自身的权益并且支持巴勒斯坦,其战斗意志极为坚定,全力以赴进行对抗,这就导致双方在战略意志这个层面上形成了一种很微妙的平衡状态,美国难以迅速结束战争。
从作战环境的角度来看,美国若要在红海周边开展作战行动,主要得凭借海上舰队。舰队的物资补给、保养维护,情报的剖析,还有周边海域安全的探测等,这一切都需要投入巨额成本。反观胡塞武装,他们依靠本土作战,以有利的状态迎击,在这一点上是占据上风的。此外,美国运用的是传统的远程导弹、空军打击之类的作战方法,而胡塞武装却采用成本较为低廉的远程无人机等手段进行回击,尽管在武器装备方面处于下风,不过却能够产生较大的威慑力量,在战术层面同样达成了一种均衡状态。
另外,胡塞武装历经多年的发展,在过去的10年里构建了众多牢固的地下军事设施。这些设施隐匿于也门北部的山区之中,一般的炸弹很难给它们带来实际性的损毁。与此同时,美国在中东地区有多个基地驻有军队,而这些驻军地点均处在胡塞武装远程火力的打击范围之内。要是美国不断增强打击的强度,就不能排除胡塞武装对美军驻地发起攻击的可能性,这会让美国陷入规模更大的冲突之中。并且,倘若美国和胡塞武装的冲突长期持续下去,很有可能搅乱全球的货物运输体系,促使海运费用猛涨,这对于原本就很脆弱的全球经济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美国自己的经济也无法置身事外。
美国在中东针对胡塞武装的打击行动表面上势头迅猛,可实际上却有许多麻烦事儿摆在面前,一不注意就有陷入战争泥沼的危险,就像之前在伊拉克、阿富汗那样栽跟头。美国必须谨慎权衡利弊,防止因冲动行事而给自己以及该地区造成无法补救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