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国西海岸港口官员惊到了!

2025-05-13 14:36  头条

中美贸易谈判的拉锯战,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5月12日,中方在发布会上表示:中美达成重要共识,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

但这场博弈的"终局"背后,却藏着无数刀光剑影,商务部释放出"正在评估"中美谈判的信号后,特朗普将其误读成中国妥协的意思了,直接放话:"美国不需要签协议!"

中国也不惯着,9日,美国西海岸港口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连续12小时,没有一艘中国货轮靠岸。

短短十二个小时,美国西海岸的主要港口像是被时间冻结了一般,海风仍旧吹拂,但那些熟悉的中国货轮却一个都没出现。

港口工人站在空旷的码头上,眺望着一望无际的太平洋,眼中闪过一丝不安。"比疫情时期还要糟糕。"一位港口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脱口而出。

美国商会更是急得跳脚,连夜向白宫发函:"赶紧减免关税,要是再拖下去,300万小企业全得倒闭!"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这哪是单纯的贸易摩擦?美国商会急得火烧眉毛的信函里写得明白,多等一个月就要倒一片中小企业。

洛杉矶港31%的货运量说没就没,那些等着中国零件组装的美国工厂,流水线都开始长蜘蛛网了。更扎心的是,喊着要找替代供应商的企业,现在连越南、印度的货都订不上--产业链断了就是断了,哪能像换灯泡说换就换?

特朗普的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

以为卡住中国货船就能逼人就范,结果先喊疼的倒是自家企业主。经济学家早提醒过,国家不是公司,不能光看账面逆顺差。

美国超市里每件商品背后,都是中美产业链咬合紧密的齿轮组。现在硬拆零件,伤的是整个机器运转!

长滩港首席执行官马里奥·科尔德罗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达成协议刻不容缓,否则他们将面临价格上涨或某些商品短缺。

"如果情况不迅速改变,那么我们可能会看到货架上的商品空空如也。消费者将在未来30天内感受到这种影响,"科尔德罗说。CNN称,运抵长滩港的货物中,超过63%来自中国,占比在美国所有港口中最高。

全球第二大航运公司马士基向CNN表示,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货运量较正常水平下降了30%至40%。

不到一周前,原本有超过40艘中国货船是准备往这开的,结果就因为特朗普畸形关税,到了9日这一数据直接归零了。

由于美方高额关税,目前已经有至少6条中美往返航线被暂停。

货船数量的减少,不仅意味着货物变少,还意味着码头工人以及运输者工作岌岌可危,数千人面临着下岗风险。

据悉相关消息已经引起白宫重视,官员们连夜开会,评估一系列连锁反应可能造成的损失。港口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货船数量的减少固然令人担心,这一变化发生的速度更令人感到忧虑。

逆差小算盘,打得过经济大账本?

估摸着有人会说,船少了,货少了,那贸易逆差不就跟着下来了吗?这话听着好像挺顺耳。白宫那边,似乎也乐见其成,甚至盘算着是不是能多刮点停泊费什么的。

可这经济账啊,真不是掰着指头算数那么简单。一艘船不来,背后牵动的是一整条产业链的神经。你想想,那些美国本土公司,特别是中小个头的,有多少指望着从中国进口零部件、半成品,甚至是直接拉成品过来卖。

现在可好,船不来了,或者隔三差五才来一趟,他们的生产线咋办?那些等着中国零件才能开工的厂子,机器闲置久了,可真就得落灰生锈了。有些老板急得火烧眉毛,到处打听想从越南、印度或者别的地方找补。

可这全球产业链哪是说挪窝就挪窝的?就好比你家使唤了几十年的老伙计,脾气秉性、手艺活计你都摸得透透的,突然撂挑子不干了,你上哪儿立马找个一样得心应手的?这新人磨合不要时间?这成本不得重新算?很多企业,尤其是家底儿薄的,根本耗不起这个"三五年",怕是连"三五个月"都悬。

企业叫苦,急寻"救命稻草"

美国商会,那可是替几百万家企业说话的,他们能不急吗?听说他们揣着加急文件,脚底抹油似的跑去找财政部"哭穷"去了。信里头那是写得一清二楚,再这么下去,不出一个月,就得有一大批中小企业撑不住要关门大吉。这可不是吓唬人。

单说一个洛杉矶港,货运量说没就没了一大截,这真金白银的损失,谁来兜底?那些指着港口吃饭的卡车司机、装卸工人,他们的日子又该怎么过?

这还不算完,事情往深了看,已经不单单是几个港口、几家公司的事儿了。它牵动的是整个美国的经济大动脉。

就拿那些把特朗普政府告上法庭的美国公司来说,他们凭什么告?理由就是这关税政策不地道,法律依据也站不住脚。你想想,《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这根快五十年的"老藤",硬要嫁接出限制正常贸易的"新瓜",这本身就够掰扯的。万一法院判政府败诉,那这套单边关税的大戏,恐怕就得提前散场了。这官司的输赢,可真是牵一发而全身,影响大了去了。

压力上肩,谈判桌风向悄然转

所以您瞅瞅,那边厢还在日内瓦的谈判桌上磨嘴皮子,这边厢美国国内已经是暗潮汹涌,坐不住了。美方代表一开始可能还想端着架子,财长贝森特先生去瑞士前不还放话"不抱太大希望,主要是给局势降降温"嘛。可谈着谈着,这调门儿就悄悄变了。

特朗普先生在社交媒体上改口说谈得"非常好",贝森特也跟着松口,说是"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前倨后恭的态度转变,背后是谁在使劲儿?恐怕就是这些从码头、从企业、甚至从法院传来的实实在在的压力,压得他们不得不低头。

有些媒体和经济学家也看不下去了,直截了当地批评说,那种以为"少从中国买东西就能减少贸易逆差"的想法,简直是把经济学当成了过家家。贸易逆差这玩意儿,在美国都存在几十年了,算不算得上什么"特殊异常威胁",明白人心里都有杆秤。

如今,现实的巴掌扇得更响亮了。西海岸港口的"归零日",就像一个扎眼的警示灯,明明白白地告诉那些拍板的决策者,经济规律这东西,可不是你想怎么捏就能怎么圆的。

连锁震荡波,日子还得往下过

这连锁反应已经肉眼可见了。货船不来了,码头工人、卡车司机的工作岗位怎么办?成千上万人的饭碗都跟着悬了起来。保税仓库的咨询电话被打得发烫,大伙儿都在发愁手里的货还能顶多久,新的货源又该上哪儿去找。

连加州州长纽森都坐不住了,亲自拍视频在网上喊话,说再这么下去,孩子们开学可能都缺书包,到了圣诞节,大家伙儿可能连个像样的玩具都抢不着。

这话里头或许有那么点夸张的成分,但那份焦虑可是实打实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所有的折腾,最终还是得消费者自己掏腰包。

说到底,这全球化的生意经,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大机器,中美贸易就是里头咬合最紧密、最关键的那组齿轮。你现在非要使蛮力把其中一个齿轮给撬掉,或者让它转速跟不上趟,那整台机器都得跟着出毛病,咔咔作响。你以为是卡住了对方的脖子,结果猛一回头,发现自己的胳膊也给别住了,动弹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