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长安引领央企重组:“大事、好事,也是难事”

2025-02-11 17:59  观察者网

新春假期刚刚结束,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的重组消息便为汽车市场投下一枚震撼弹。

就相关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截至2月10日收盘,东风集团股份在港股暴涨25.7%;长安汽车在A股也上涨4.37%。其他"东风系""兵装系"上市公司也有不同程度上涨。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对观察者网表示,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的重组,是中国汽车产业在资源重组整合走出的第一步,也符合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觉得它是大事、好事,但也是难事。"

一次适时的历史性整合

近年来,有关中国汽车央企重组、整合的传言一直此起彼伏。早在2018年,一汽、东风、长安三大汽车央企便签署了移动出行意向协议书,合资组建T3出行服务公司。

T3出行 视觉中国

不过,汽车央企在集团层面的整合起步,主要依托于近几年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变革的加速。现实是,在汽车产业高速转型、竞争加剧的进程中,一汽、东风、长安等依托传统燃油车型产销的国企央企,正直面"大象转身"的阵痛。

财报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东风集团股份营业收入为79.79亿元,同比下降12.97%;归母净利润为-1.15亿元,同比下降407.32%;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00亿元,同比下降182.39%;长安汽车去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109.60亿元,同比增长2.54%;归母净利润为35.80亿元,同比下降63.78%;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6.81亿元,同比下降48.87%。

究其原因,东风、长安等央企过去以东风本田、东风日产、长安福特等合资企业为利润奶牛。但近年来,随着自主品牌崛起,合资车企销量显著下降,利润也随之滑坡。

另一方面,国企央企新能源汽车转型速度较民营企业缓慢,转型投入在短期内也难以回收成本,无法弥补合资企业利润下滑带来的损失。

东风汽车集团 视觉中国

事实上,随着国企央企"大企业病"的凸显,这一系列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务院国资委的高度重视。

2024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公开表示,国有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不够快,"不如特斯拉,不如比亚迪",因此将调整政策,对三家央企的新能源汽车进行单独考核。

几乎同一时期,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也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指出,要正视央企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加大资源投入、加快转型步伐,鼓励支持中央企业开展高质量投资并购、专业化整合,加快掌握产业核心资源和关键技术。

"汽车产业是规模化的经济,经营靠量,有规模才有效益。"付于武表示,汽车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不断的转型升级需要巨额的投入,而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回顾汽车产业130多年发展,以欧、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路径均都经过分分合合、最终走向集团化发展,从而整合优势资产、不断形成核心竞争力:如德国最终形成大众、宝马和奔驰三大集团;美国形成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集团;本田和日产最近也在进行合并谈判等等。

2024年12月,本田、日产、三菱宣布进行合并谈判 新华社

"中国汽车产业也发展了70多年,现在正在奔向产业强国的路上,但我们的企业数量、品牌数量仍然过多。"付于武表示,2024年中国汽车整体产销规模已突破3100万辆,其中国内市场达到2500万辆,但中国车企尤其是国企央企,横向对比丰田等全球领先企业,无论效益、运行效率都有着数量级的差距。

"不管行业怎样转型,基本规律是不变的。"付于武强调,不适时进行历史性的整合,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路径,中国汽车产业的前行会有很大问题。

他还提到,近年来无论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行业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即未来数年间,中国车企的数量将显著减少。如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曾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2)上表示,未来3-5年将有80%中国燃油车品牌"关停并转"。

国泰君安研报也认为,汽车央企改革具备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观层面,汽车产业的经济占比已经超越地产成为支柱产业,2023年以来央国企车企销量持续下滑对地方经济拖累明显,自身主动变革动力强;客观层面,央国企车企在造车技术储备、现金储备和产能上的优势明显,为加强外部合作创造了客观条件。

重组,难在哪里?

如今,东风、长安进行重组的基本方向已确定。2024年,东风汽车累计销售汽车248万辆,同比增长2.5%;长安汽车累计销售汽车268万辆,同比增长5%。一旦合并,两者年总销量将达到516万辆,将超越比亚迪(427万辆),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五大车企。

但双方要完成重组过程,仍有漫长的周期待定。在付于武看来,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如何整合行业的资源,形成集团化的规模发展将是行业的主课题,而这既是"大事、好事",也将是一件"难事"。大型央企整合要做到优势互补,真正实现"1+1>2"的作用,外界对这一过程的困难要有足够的判断。

长安汽车生产线 视觉中国

他认为,央企重组的难点主要存在于四个维度:

首先是企业文化,"两个企业身处不同的环境,也有着不一样的企业文化,如何能够打通文化壁垒是一大命题";

第二是创新认同,"中国汽车产业现在最重要的仍是创新,DeepSeek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没有创新的企业就是没有核心竞争力。";

第三是战略认同,"中国汽车产业要做强,并在国际上有竞争力,企业重组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所以企业的战略格局要高,并一定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付于武说。

第四是战术认同,他表示,如何设计路线图,怎样做到最大化的协同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双方还应当有更高的战术认同。

此外,人员安排至关重要,尤其是领导班子的挂帅。"重组的关键还是在人,我觉得在认同的基础上,新的领导班子真正要有事业、有格局,负起历史重任。"付于武说。

付于武还表示,央企决心重组,实现全面融合,在步骤上肯定会分阶段执行,为期至少需要3-5年。他希望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激发内在创新活力,从而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特殊时期形成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国际化的当下。

央企重组,不止于汽车

事实上,东风与长安的重组并不仅仅是中国汽车产业内部的事,更涉及到更大范围的央企整合。

早在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印发了《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旨在为国有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竞争力。于2024年7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决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即"三个集中")。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东风、长安重组消息发布前不久的2月6日,长安汽车的上级--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张玉金带队拜访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与兵器工业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程福波就推进双方进一步全面深化合作、共同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入交流。

双方一致认为,兵器两集团同根同源,在业务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面向未来,要"围绕一个共同使命,建立一个工作计划,形成一套工作机制,组建一个工作团队",开启战略合作新局面。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拜访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

事实上,兵器两集团原本同属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的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被改组为兵器工业和兵器装备两大集团。在分工上,兵器工业集团以火炮、坦克、战车、导弹等重武器为主,兵器装备集团则以枪械等轻武器为主,并管辖以长安汽车为主的汽车业务。

而在25年后,兵器两集团再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组建一个工作团队",也彰显了更大范围内的央企整合加速。

2025年,正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冲刺之年、收官之年。在国新办1月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林庆苗表示,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以中央企业重组整合为抓手,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

平安证券研报认为,央国企近年来的合并重组是响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的重要举措之一。过去几年的央国企业务整合重组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南车、北车合并重组成为中国中车,通过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为中国中车的全球扩张奠定了基础,再如宝钢、武钢在2016年合并成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钢铁行业合并整合的标杆。

就汽车产业而言,平安证券认为随着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深入及行业竞争加剧,央企独立转型效率不高的问题或更加凸显,因而汽车央企业务整合将减少资源重复投入,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强智能新能源车规模效应。

"时代赋予了东风、长安两大央企新的使命。"付于武表示,从产业的角度看,这一重组将带来强烈的示范作用。因此他希望两大央企能够行稳致远、踏踏实实地"走好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