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药企第一大雷”爆了,造假超10亿,“海南女首富”彻底完了!

2025-04-16 10:19  头条

一年之计在于春,但讽刺的是在2025年的开春,证监会一纸公告揭开了民族药企的黑暗面。

普利制药在2021-2022年通过虚构药品销售、虚假核算等手段,两年虚增利润6.69亿元,占披露利润总额的73.83% 。

调查显示,范敏华亲自组织销售部和财务部编造单据,甚至使用两套财务系统掩盖真相 。最终公司被强制退市,范敏华被罚款500万元并实施10年市场禁入 。

这场丑闻震惊了医药界。有员工透露:"自从公司股价下跌,范总就要求'不惜代价保住市值'。"

但更多人是为她感到惋惜,一位药监部门相关人员评价:"她本可以成为民族药企的标杆,却倒在了资本市场的诱惑下。"

范敏华的早年求学和创业初心

1961年出生的范敏华,从小就对医药领域充满兴趣。

1980年,她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天赋考入了中国药科大学,毕业后进入浙江省医药管理局科技处工作,成为一名普通干部 。

在当时,这可是别人挤破脑袋都得不到的"铁饭碗",但范敏华并不满足于此,她曾经也抱有崇高的理想。据她回忆:"当时的药品市场,国产药质量参差不齐,老百姓用不上好药。我就想,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做出和国际接轨的高品质药品呢?"

1992年机会出现了,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了改革开放新浪潮。31岁的范敏华果断辞职,带着"让中国老百姓用上出口欧美的高品质药品"的信念,在海南创立普利制药 。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十几名员工,厂房是租来的平房,设备也是二手货。但即便如此,范敏华也定下了三条不可违背的铁律:研发必须原创、质量对标国际、绝不生产仿制药。正是这样的匠心精神,让范敏华在市场上赢得了口碑。

从"小作坊"到创业板上市

1995年,范敏华在创业初期其实并不顺利。普利制药研发的首个抗过敏药物"地氯雷他定"因工艺复杂,连续失败37次。范敏华带着团队吃住在实验室,最终攻克了干混悬剂制备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这款药后来成为国内儿童抗过敏领域的"王牌",市占率超过80% 。

2003年,范敏华在浙江大学EMBA学习期间接触到"二次创新"理论,她意识到:"西药来自西方,我们要用他们的标准打败他们。" 她做了一个大胆决定--拆除原有生产线,斥资2亿元按照欧美标准重建注射剂车间。当时股东们强烈反对:"国内市场都做不完,为什么要折腾出口?"范敏华力排众议:"没有国际认证,我们永远只是二流药企。"

2012年成为了范敏华的关键转折点。当多数药企还在国内打价格战时,范敏华力排众议投入5000万元进行欧盟GMP认证。车间改造期间,她带着铺盖住在厂房,连续三个月每天只睡4小时。"当时所有人都觉得我疯了,但事实证明这是打开国际市场的钥匙"。

2014年通过美国FDA认证后,普利制药的产品已经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开始批量进入欧美医院药房。

2017年3月28日,普利制药登陆创业板,首日市值突破50亿元。敲钟仪式上,范敏华特意佩戴了创业时母亲送的金戒指,"这个戒指见证了我从技术员到企业家的蜕变"。

范敏华和普利制药的巅峰时刻

普利制药上市后的范敏华迎来了事业的巅峰期。她身兼北大教授、药科大博导等多重身份。

公司市值在2021年甚至飙升至200亿元,个人财富突破百亿,范敏华登上福布斯科技女性50强。

而由范敏华亲手打造的普利制药更加是成绩斐然。

在科研领域,范敏华带领团队研发取得的专利就有110多项,产品批文多达344个,其中更有156个是欧美高端市场准入资质 。

在儿童药领域,她针对"剂量靠猜、分药靠掰"的痛点,研发出精准给药器,并通过掩味技术把苦药变成"草莓味糖浆" 。

2023年,公司研发的荧光/磁共振双模态造影剂获美国FDA临床试验批件,这是中国药企首次在该领域突破。

在国际领域,范敏华充分借鉴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先在非洲、东南亚建立销售网络,再进军欧美市场。

2024年,普利制药与盖茨基金会合作,向非洲捐赠270万瓶阿奇霉素,解决当地儿童肺炎难题 。

这种"以公益换市场"的策略,让公司产品打入30多个国家,海外营收占比从5%提升至42%

光环背后的阴影

就当所有人都认为一个民族药企新星要冉冉升起的时候,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雷爆了。

2023年4月30日,本该披露的年报突然"难产"。海南证监局调查发现,公司存在"前期差错更正依据不足"等问题,最终对范敏华开出40万元罚单。

更严峻的是,2025年初曝光的财务造假案显示,公司通过虚增利润等方式维持股价,虚增金额更是高达10亿元。

值得玩味的是,早在2007年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被判死刑时,与郑筱萸私交过密的范敏华就曾陷入舆论漩涡当中。

当时的她力挽狂澜保住了企业,但这次似乎没能复制奇迹。

最终2025年初,范敏华被罚款500万,市场禁入十年。而普利制药也会被强制退市。

写到最后

有一位领导曾经这样评价过范敏华"她就像医药界的董明珠,对质量把控近乎偏执。"

有一位员工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审计前夕,年过50的范总还能准确背出某原料药的57项检验指标"。

不难看出,范敏华对自己当初的初心一直没有改变,让国人用上高品质的药。但资本的糖衣炮弹却不是任何一种药可以医治的。

从机关干部到海南首富,从福布斯精英到立案调查对象。我想说的是,范敏华对得起千万的用药患者,但却伤害了无数相信她的股民。

也许这也算是一种"医者难自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