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扩大整省试点范围",延续了近年来土地承包关系"大稳定、小调整"的核心原则。
这一政策引发广泛讨论:在承包地总体顺延的框架下,农村新增人口能否获得土地?他们的权益如何保障?本文结合政策文本与专家解读,深入分析这一问题的现实逻辑与解决路径。
一、政策基调:为何"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1. 稳定土地关系的必要性
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以来,中央始终强调承包关系稳定对粮食安全、农民权益保护的重要性。2025年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土地延包试点需"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总体顺延、保持稳定"。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指出,土地承包关系频繁调整会导致农民失去长期投入的积极性,甚至引发掠夺性使用耕地,威胁粮食安全。例如,若因人口增减频繁调整土地,可能导致农民减少有机肥施用、忽视土壤改良,进而降低耕地质量。
2. 新增人口分地的现实困境
当前全国农村家庭户数约为2亿户,与第一轮承包时相差不大。但人口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部分家庭因婚嫁、生育新增人口却无地可分,而另一些家庭因人口减少仍保有原承包地。以2024年为例,全国约有3000万农户面临承包到期,而到"十五五"期间(2026-2030年),到期户数将达1.6亿户。
若按人口重新分配土地,不仅操作成本极高,还可能因利益冲突激化矛盾。例如,河北某试点村曾尝试"按现有人口分地",但因土地肥力差异引发村民激烈争执,最终回归"户内调整"模式。
二、新增人口的权益保障路径
尽管土地不重新分配,但政策为无地农民提供了三类补充渠道:
1. 村集体机动地调剂
第一轮承包时,各村普遍预留不超过5%的机动地,用于应对新增人口需求。例如,山东某村通过收回外出务工家庭闲置土地,将其划为机动地,优先分配给新立户家庭。但受限于机动地总量有限,这一方式仅能解决部分需求。
2. 依法开垦与流转
政策允许农民开垦荒山、荒坡形成的耕地,经村集体确认后可纳入承包范围。此外,通过土地流转市场,无地农民可租赁他人承包地。例如,河南某县推出"土地流转补贴",鼓励种粮大户将部分土地转包给无地农户,租金由财政承担30%。
3. 继承与户内调整
以家庭为承包单位,新增人口可通过继承或户内协商获得土地权益。例如,若某户子女成家分户,原家庭承包地可分割为两份,但需经村集体备案。这种方式既避免大规模调整,又兼顾家庭内部公平。
三、争议与挑战:政策落地的现实矛盾
1. 地区差异与执行偏差
部分地区因历史遗留问题,存在"一地多证""权属不清"等现象。例如,湖南某村因早期未严格登记土地边界,延包试点中爆发多起纠纷,导致确权进度滞后。此外,个别地区为推进规模经营,变相强迫农民流转土地,违背"不下指标、不定任务"的政策要求。
2. 新生代农民的诉求
"90后""00后"农村青年普遍面临"无地可种"的困境。安徽某调查显示,35岁以下农民中,约40%未直接承包土地,主要依赖务工或流转土地维持生计。他们呼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但政策仍以"稳定"优先,矛盾短期内难以化解。
3. 补偿机制待完善
对于自愿退出承包权的农户,补偿标准差异较大。例如,安徽某县退出1亩宅基地及房屋可获8万-12万元补偿,而相邻县市仅补偿3万-5万元,引发农民不满。需建立全国统一的补偿参考体系,减少地域不公。
四、未来方向:制度优化与多元探索
1. 强化土地确权与监管
2025年一号文件要求"扎实做好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并计划2027年底前完成全国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此举将明确权属关系,为后续政策执行奠定基础。同时,文件首次提出"开展对村巡察",严查强征强拆、虚假确权等行为。
2. 发展社会化服务缓解矛盾
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无地农民可参与机械化耕作、农产品加工等环节,获得工资性收入。例如,浙江某村成立农机服务合作社,吸纳50余名无地青年,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
3. 试点弹性调整机制
在"大稳定"前提下,允许地方探索小范围调整。例如,四川试点方案提出,对因自然灾害损毁的承包地,经村民会议同意后可重新分配;广西某村设立"土地银行",农户可存入闲置土地并获得利息,需地家庭可申请借用。
结语
土地延包政策的核心,是在稳定与发展间寻求平衡。对于新增人口而言,短期内难以通过重新分地获得权益,但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等渠道为其提供了替代方案。未来,需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通过科技赋能(如智慧农业、生物育种)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同时强化基层治理能力,确保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每一位农民。正如专家所言:"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农民的情感寄托。唯有守住稳定底线、创新保障路径,才能实现乡村振兴与农民福祉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