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美贸易问题久未实质推进的背景下,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度高调表态,他在空军一号上向记者表示,这一周并没有安排与中方的通话计划。同时,当记者问到是否会很快宣布一项新的贸易协议时,特朗普只是简单回应"很有可能",但没有给出任何具体内容。
不过,最引人关注的是,特朗普随后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表示,未来某个时候,他"打算降低对华关税",并强调这个决定不是为了促使中国坐上谈判桌,而是因为"不降,中美就做不了生意"。
特朗普说得很直白,他承认,目前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关税,使得两国的贸易几乎陷入停滞,不过,特朗普依旧放不下"矛盾叙事"。一方面,他声称"中国因高关税遭受经济重创",工厂关闭、失业率上升,并强调"不想这样对中国";另一方面,他又坚称关税是迫使中国让步的"必要手段",甚至将尼克松时代的中美建交称为"最糟糕的决定"。
这种摇摆背后,暴露出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难:既想通过关税施压获取谈判筹码,又担忧高关税反噬自身经济。事实上,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早已成为关税成本的实际承担者,根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等机构的研究,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后,美国消费者每月因物价上涨多支出30亿美元,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塔吉特等企业也多次警告,高关税将导致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直接冲击普通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