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是氮化镓材料的获取,印度就面临难题,我国已加强稀土物项出口管控,高纯度镓材料和芯片的供应受限。在精密加工方面,印度军工长期依赖人工操作,自动化程度低,误差率高,难以满足制造氮化镓雷达和双脉冲发动机的精密工艺要求。在控制算法上,印度缺乏自主研发先进算法的能力,难以破解霹雳-15E的算法秘密。
从过往的案例来看,印度在逆向工程方面的表现并不理想。苏-30MKI战斗机国产化项目,印度在1998年与俄罗斯签订技术转让合同,俄方提供完整技术图纸并派遣专家指导,但20多年过去,印度组装的苏-30MKI不仅生产周期漫长、成本高昂,关键的AL-31FP发动机至今仍依赖进口。自研的阿斯特拉系列导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发,至今问题不断,阿斯特拉Mk-1从立项到完成最终实验耗时32年,其性能也不尽如人意。
退一步讲,即使印度侥幸从霹雳-15E残骸中获取了部分技术,这些技术对于提升印度空战实力的实际效果也十分有限。霹雳-15E是外贸型号,在技术上与我国自用版本存在差异,即使技术泄露也不会影响我国自用版本的有效性。

实际上霹雳-15导弹所用的都是我国10年前的技术了,而且我国现役空空导弹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射程超过400公里的霹雳-17早已装备部队,成为打击预警机等高价值目标的主力装备。印度花费大量精力逆向研发多年前的技术,等其研发成功,大概率还会面临技术已经过时的尴尬局面。

印度试图逆向研发霹雳-15E导弹技术,更多的是一厢情愿。与其在逆向研发上耗费精力,不如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夯实工业基础,逐步提升自身的军工技术水平。否则,印度在空战技术领域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