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快递员感染艾滋病,医生发现可怕细节?

2025-10-16 11:52  头条

"医生,我是怎么得的艾滋病?我连女朋友都没谈过……"这是我在门诊里听过的最揪心的一句话。

说这话的是一名35岁的外卖员,黝黑的皮肤,满脸风霜,一副拼命三郎模样。可谁也没想到,风里来雨里去的他,竟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毒。

这不是电视剧,也不是网络小说,这是现实。艾滋病,这个听起来仿佛离普通人很远的病,离我们比想象得近得多。

一句话惹出事:我以为只是个小伤口

他是外卖员,35岁,单身,住在城中村一间合租房里。来医院那天,他只是为了申请健康证做个例行体检,结果却像晴天霹雳一样,HIV抗体阳性。

"医生,是不是搞错了?我没乱来,也没吸毒……"他一边说,一边眼眶泛红。

在与他深入沟通后,一个被他自己忽略的细节浮出水面:半年前,他曾在街边找人纹过一个小图案。那是一次很随意的决定,朋友推荐的"便宜又快",工具也没看,环境也不干净。他当时没在意,觉得不过是个小伤口。

我们立刻启动了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查,最终确认:极有可能是通过不规范的纹身操作感染了艾滋病毒。

这个案例不是特例。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报告的HIV感染者中,经血传播占比仍高达12.5%,其中相当一部分与非法纹身、扎耳洞、共用注射器有关。

不只是"性",艾滋的传播远比你想的复杂

很多人谈"艾"色变,但又搞不清楚它到底怎么传播。最常见的误区是:"我没有乱性行为,就不会感染。"

这是个大错特错的观念。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但在这三种中,血液传播常常被忽略。不洁注射、非法纹身、穿耳穿鼻、共用剃须刀,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其实都可能是病毒传染的"跳板"。

尤其在一些城市角落、地下理发店、纹身工作室,使用的是未严格消毒的器械,一旦其中一人感染,病毒就有可能通过血液残留传给下一个人。

而HIV病毒的"顽强"也超出很多人想象,它在干燥环境中虽难长时间生存,但在密闭器械中、血液残留中,却能存活数小时甚至更长。

药不是神药,但也不是毒药

说到治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是不是就完了?只能等死?"

如今的艾滋病早已不是'绝症'。

抗病毒治疗(ART)的发展可以让HIV感染者长期存活,并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根据《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手册(2022年版)》,我国对符合条件的感染者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首选药物方案包括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和依非韦伦等。

只要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病毒载量可以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也就是说,几乎不会传染给他人。

但这里有两个"坑"必须避开:

第一,不能自行停药。不少患者一觉得自己"没事儿了",就擅自停药,结果病毒反弹,甚至产生耐药。

第二,不能乱用保健品、偏方。坊间流传各种"排毒汤""免疫胶囊",不仅无效,还可能干扰药物代谢,增加肝肾负担。

真相不怕掀盖头,越早发现越能救命

让人心疼的是,像那位外卖员一样,大多数感染者在感染初期没有明显症状。这让他们往往直到体检或发病才"撞见真相"。

那是不是说,得了艾滋病就一定表现得很虚弱或面色蜡黄?也不是。

HIV感染有潜伏期,可能长达8-10年。在这期间,患者看上去和正常人没两样,但体内的免疫系统却被慢慢摧毁。

医生建议:每年做一次HIV筛查,尤其是有过高危行为的人群。现在各大医院、疾控中心都设有匿名检测窗口,保护隐私,检测免费。

而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和CD4+T细胞计数,是判断病情和调整用药的关键。这些数据是医生用来判断你身体"抗病毒军队"的战斗力的重要指标。

活下去,不是奢望,是选择

那位外卖员后来还是接受了治疗。虽然一开始情绪崩溃,但在心理医生和社工的帮助下,他逐渐走出阴影,重新上路。他说:"我每天送餐,看到那么多人在吃、在笑,我也想活得像他们一样。"

是的,活着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但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

对于艾滋病,我们要既不恐慌,也不掉以轻心。它不是某类人的"专属",它可能在不经意间靠近每一个人。而保护自己,靠的不是"侥幸",而是每一次不将就的选择。

做好这几件事,远离艾滋病

想远离艾滋病,不是一句"我很干净"就够了。

避免高危行为,不共用针具、不在不正规的场所纹身穿孔,是基本常识。

发生高危行为后及时服用阻断药(PEP),在72小时内服用,连续28天,可以有效阻断病毒入侵。

定期检测,尤其是有过纹身、输血史、性行为复杂者,每年至少一次HIV筛查。

坚持规范治疗,一旦确诊,立即接受抗病毒治疗,别怕、别拖、别等。

现实中,感染艾滋病的人越来越年轻化、普通化,甚至出现在职场白领、学生群体中。我们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待这个病,也不能再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