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长访华被取消后,德国派副总理亲自出马,学者:默茨政府已陷入焦虑(2)

2025-10-31 13:20  头条

在外长陷入舆论压力的同时,默茨政府显然意识到事态不妙。为了避免中德关系进一步恶化,默茨迅速让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出面"救场"。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克林拜尔将于11月中旬访华,出席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并以社民党联合主席身份主持中德党际会谈。这被认为是德国政府内部的一次"紧急止损"。换句话说,默茨政府决定让社民党来"收拾"外长留下的烂摊子。

克林拜尔与瓦德富尔的立场明显不同,他虽然也批评过中国的稀土政策,但总体上保持务实态度。作为社民党领导人,他主张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继续与中国保持平等、建设性的沟通。社民党与中国长期保持党际交流传统,这种关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克林拜尔此次访华,不仅是外交上的修复,更有为德国商界稳定信心的象征意义。

由此也能看出默茨政府的焦虑,一方面,它清楚德国经济恢复离不开中国市场;但另一方面,它又不敢在政治上显得"亲中",害怕被国内舆论攻击"对华妥协"。这种矛盾的姿态,让德国陷入了尴尬的外交被动。瓦德富尔的强硬言论,本质上是为了迎合国内政治气氛,却忽视了德国经济的现实需要。而当中方对其台海言论作出严正回应后,德国政府内部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事实上,中方在整个事件中都保持了高度克制,我外交部发言人回应时指出,一味地维护台海现状而不反对"台独",实质上是对分裂势力的纵容,我们希望德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这种回应既表明原则立场,也为后续对话留出足够空间。可以看出,中国并没有将外交争议扩大化,而是以战略耐心应对德国的摇摆。

可以预见,克林拜尔访华后,中德关系有望出现阶段性缓和。中方对德国的长期态度是开放和务实的,只要柏林不触碰中国的核心利益,那么双方的合作空间仍然很大。总而言之,德国想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那就必须回到理性与务实的道路上。否则,不管谁访华,都会只是临时的补救,而无法改变整体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