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定于10月26日的访华行程,原本被视为默茨政府重启中德高层对话的标志性一步。行程安排中,除了与中国外长会晤外,还包括与经济界的密集交流。然而就在出发前两天,瓦德富尔突然临时宣布行程推迟,理由是中方"没有安排足够的会谈"。这种解释明显经不起推敲,随后有德国媒体披露,真正原因是中方对瓦德富尔近期在台海问题上的言论不满,要求其在访华前纠正立场。瓦德富尔对此拒绝妥协,于是导致行程泡汤。

而在德国国内,这件事也迅速发酵,许多媒体和商界人士认为,这不仅仅是外交行程的意外,更是德国政府内部在对华立场上的公开裂痕。瓦德富尔出身基民盟,延续了此前绿党外长贝尔伯克"以价值观为中心"的外交风格,更强调所谓的"制度竞争"与"人权议题"。但问题在于,这种立场在经济持续下滑的德国,已经越来越站不住脚。德国经济连续三年陷入衰退,制造业信心低迷,汽车、化工、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出口,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瓦德富尔的强硬姿态引发了广泛担忧。社民党外交事务发言人阿赫梅托维奇直言,这不是好兆头。德国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摆出对抗的姿态,而是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对话、修复中德关系。而对德国企业来说,这种外交失误的代价可就太大了。就在瓦德富尔宣布推迟访华行程后,中国德国商会也紧急推迟了原定11月在苏州举行的第四届德中经济大会。理由是"组织原因",但外界都明白,这与德国外交部门的突然"变卦"脱不开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