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凌晨,导弹和无人机一齐起飞,目标直指以色列机场、港口、电站--不是哈马斯,是也门的胡塞武装。
更炸裂的是,这事发生在"停火协议"生效两个月之后。本来以为局势在降温,结果胡塞一声不吭就动了真格,连"高超音速导弹"都抬出来了。
打得太猛,猛到连伊朗都愣住了。原以为胡塞是"敲敲边鼓",结果它直接冲进主场。
这回,不止以色列被打得措手不及,伊朗也意识到:这小弟,不太听话了。红海战局,就这么被一颗小石子搅成了风暴。
胡塞"突然开火"--谁说它是小弟,它先动的手
2025年7月7日凌晨,也门西海岸的天还没亮,胡塞武装却已经把手里的导弹装好、无人机放飞。
几小时后,以色列本·古里安国际机场、阿什凯隆电站、阿什杜德港等核心设施被导弹命中。
与此同时,8架自杀式无人机袭击了以色列最南端的埃拉特港口,这已经不是什么威慑,而是赤裸裸的报复。
早在7月6日晚上,以色列空军就对胡塞控制的荷台达、伊萨角、萨利夫港口发动空袭,还打击了萨那的卡提卜发电站、变电站。
这是以军自认为的"反制行动",可惜只点燃了导火索。不到12小时,胡塞就打回来了--而且打得更猛。
胡塞这次出手,使用了3枚高超音速导弹,速度快、打得准。导弹从也门发射,直接穿过防空系统命中以色列本土,甚至在军事社群中出现"以色列铁穹系统没拦住"的说法。
胡塞领导人阿卜杜勒·马利克·胡塞表示:"我们的导弹和无人机成功击中了目标,敌人无法阻止我们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行动。"
最让外界"看不懂"的地方在这儿:胡塞不是跟美国签了停火协议吗?确实,今年5月,胡塞武装与美方达成停火协议,两个多月没有攻击商船或以色列目标。按理说,这时候应该冷静下来才对。
但现实是,胡塞不但没熄火,反而出奇凶狠,直接击沉两艘商船、造成至少4人死亡。以色列顿时紧张起来,连夜向美国递话:"胡塞打得太猛,已经不是以色列一个国家的事了!"
一夜之间,胡塞成了局势的"推动器"。它不再是哪个大国背后的棋子,而是自己"翻盘上桌"。这让一旁原本冷眼观战、想把它当作"战略工具"的伊朗,也有点看傻了。
以色列被打懵--说好的代理人战争,怎么打到我家门口?
以色列人没想到,这次真的是自己被"钉"在了靶子上。
7月6日晚间,以色列空军先动手打了胡塞的港口、发电站,以为这一拳能震住对方。没想到,第二天就换来了全套回击。
胡塞的导弹不但精准命中机场、能源设施,还在深夜发射自杀无人机直扑埃拉特港,让本就紧张的南部防线彻底失控。
要知道,以色列在这轮攻防中,不是被波及,而是被"专打"了。从发电站、港口到机场,都是"民用与军用双重目标",偏偏又是防不胜防的关键点。
更难受的是,以色列的"铁穹"防御系统并没能完全拦截这波攻击。有媒体直言:"胡塞打穿了以色列的天。"
这下,以色列坐不住了。不是派更多战机,而是开始向美国狂打电话--请求联合打击胡塞。
《以色列时报》援引匿名官员称:"这已经不再是以色列的问题,胡塞袭击的是整个海上贸易安全。"这话其实等于"明说":我们拦不住了,你们得出手。
以色列想借助美国重新组建"联合空袭联盟",不仅要美国空军出战,还要拉上北约国家或红海周边海军力量。
而与此同时,以色列国内的政治压力也在攀升:民众担心,胡塞的导弹下一轮会瞄准特拉维夫或关键能源基地。
在红海和亚丁湾方向,胡塞还继续封锁与以色列有关联的船只,宣布只要以色列对加沙持续进攻,他们就不会放过任何过境通道。
这种"区域战略封锁"打得比国家军队还熟练,简直像一支"小联合国维和部队"在执行制裁。
这让以色列真正意识到:胡塞不是只是耍狠,而是有备而来。而这背后的支撑,是多年的战术积累与自主意志--甚至,可能已经不再完全听命于任何外部力量。
于是,所有焦虑,开始传导给伊朗。
伊朗急了眼--我让你恐吓,不是让你动真格!
2025年7月8日,伊朗外交部突然召开记者会,强烈谴责以色列对也门和黎巴嫩的空袭行动。
这是伊朗罕见地把"也门"和"黎巴嫩"放在一起提,因为这两地的"代理力量"都动得太快,打得太猛。
在表面上,伊朗是站在胡塞一边的。外交部发言人纳赛尔·卡纳尼指责西方国家"在加沙停火谈判上虚伪"、"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表示:"安理会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制止以色列针对无辜民众的军事升级。"
但话说得越大声,越显得底气不稳。
实际上,伊朗原本对胡塞的定位,是"战略杠杆",不是"主动冲锋队"。也就是说,胡塞应当是伊朗手中的"威胁工具"--你打我,我就放他出来威慑你。
但如今胡塞一出手就是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密集打击,以色列直接被打穿防线,局势完全脱轨。
伊朗的"剧本"是边打边谈,是控制节奏的代理博弈。可胡塞不但不等指令,反而连夜行动,而且行动目标精准、节奏激进。
这种做法不仅让以色列崩溃,也让伊朗外交处境变得微妙:你是"放狗咬人",还是"控制失手"?外界开始质疑伊朗究竟在控制局势,还是被局势反噬。
胡塞用行动摆明了态度:"不等任何大国表态,我们自己就能打。"这在中东乱局中,打破了一种隐性规则--谁掌控代理人,就掌控局势。
但现在,"代理人不听话",成了伊朗真正的难题。
伊朗的两难在于:继续支持胡塞,会被视作"幕后指挥";不表态,又会丧失"盟主"地位。这种骑虎难下的外交尴尬,正说明:中东的火药桶,并不总是按剧本爆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