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日关系这几年,总觉得像绷紧的弦,一碰就响。尤其是钓鱼岛那块地儿,巡逻船来船去,擦枪走火的风险从来没小过。2025年10月21日,高市早苗当选日本第104任首相,这事儿直接把这根弦拉得更紧了。她上台后,第一份施政报告就直指中国是重要邻国,但得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同时强调日美同盟是核心,还得深化印太合作。这话听着中规中矩,可她过去那些对华强硬表态,比如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还公开说要用武力护钓鱼岛,让人觉得日本政坛右倾得更明显了。北京那边反应也快,到10月27日还没正式祝贺她,外交部发言人直接点名,说日本得正视历史问题,别老在台湾和历史议题上搅和。这不光是礼节问题,更是信号:中日间那点火药味儿,随时可能升级。

日本内部这股右翼风潮不是一天养成的。从安倍时代起,自民党就推修宪、扩军,国防费目标直奔GDP的2%。高市接棒后,10月25日的国会演说里,她重申要加速这个计划,还提了负责任的财政方针,扩大地方补助和能源补贴来稳民生。但安全部分最扎眼:她直说要强化外国人管理,修改安全保障法,对中国海军活动保持警惕。外媒分析,这套政策等于把中国定为首要假想敌。日本最近的军演也露骨,美日澳三国在日本本土搞大规模式岛演习,动员数万自卫队员,矛头直指台海和东海。2025年8月,日本接收首批三架F-35B战机,就是为了把出云级直升机护卫舰改成轻型航母。这步棋走得急,背景是担心中国在台海动武,日本的西南诸岛就成前线。

这时候,日本退役陆上自卫队少将矢野义昭的旧话又被翻出来了。他早几年就说过,中日如果真打起来,日本顶多坚持一周。这不是随便吹牛,而是基于冷冰冰的军力对比。矢野在2023年1月的访谈里,预测2025年钓鱼岛争端会成中日冲突爆点,当时他还准确猜中俄乌开打的路径。为什么一周?简单说,日本自卫队现役才25.5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200万,兵力差8倍。海军吨位,中国是日本三倍,空军战机数量几倍于日方。中国导弹和空军能第一波就砸瘫日本关键基地,自卫队战斗力瞬间腰斩。

日本的国防工业这是老大难。二战后,美国就把日本军工体系阉割了,很多武器到现在还造不出来。拿战机说,上世纪日本好歹独立搞出F-1,那时候工程师们还能从头焊机身、测推力。但第三代机F-2,就得靠美国F-16的技术输入,装配线全进口模块。到了五代机,心神项目2000年立项,2005年风洞测试1:32模型,2012年全尺寸验证机首飞。可到现在2025年,25年过去,这玩意儿还躺在仓库没服役。日本企业试了试,发现追不上中美节奏,就转头买F-35。大型舰艇也一样,金刚级和摩耶级驱逐舰,全靠美国宙斯盾技术,船坞里卸货箱、吊模块,全是外来货。没有这些输入,日本军舰生产线直接停摆,工人闲着干瞪眼。

进攻能力这是另一个死穴。日本作为战败国,武器发展处处卡脖子。航母这种进攻利器,美国明文不许造,日本只好搞两栖攻击舰当准航母。出云级和加贺级,甲板上本来只停直升机,现在改装后能带F-35B。2025年改造细节曝光:拆密集阵武器,扩机库空间,涂耐热涂料。但吨位小,载机少,实战里起飞队列一长,就露馅了。真航母为什么各国砸钱?因为准航母的作战强度差远了。F-15战机日本版更气人,美国卖过来的雷达只认空目标,地面探测直接阉割。空军基地跑道上,自卫队飞机只能练空战,对地打击免谈。这套配置,防御还凑合,进攻等于纸老虎。

地缘位置把日本卡得死死的。它是个岛国,进口出口全得从中国家门口过。商船从东京湾出海,绕过琉球群岛,直奔东海通道。一旦封锁,日本经济链条立马断。资源人均少,国土窄,工厂缺原料就减产。食品自给率更惨,只有38%。大米勉强97%,但靠进口化肥撑着。肉类53%、蔬菜78%、鱼贝52%,仓库一空,超市货架光溜溜。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日本从1960年的79%滑到现在的41%,全因依赖国际市场。封锁几周,饥荒就上门,民众排队领配给,城市灯光都得省着用。中国要是卡住这条大动脉,日本没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