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告:中国去年新安装近30万台机器人,是美国10倍

2025-09-26 15:0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柳白】9月25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2025年全球机器人报告》。根据报告,2024年全球新安装机器人数量达到54.2万台,是十年前的两倍多,其中,中国新安装近30万台,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几乎是美国的十倍。中国仍是全球机器人最大市场,去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是1987年成立于德国法兰克福的非营利组织,主导全球机器人行业研究与合作。

其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仍是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新安装数量达29.5万台,创历史年度新高,占全球新安装量的54%。

此外,中国本土厂商在国内市场的销量首次超过外资供应商:2024年,中国本土厂商的国内市场份额攀升至57%,而过去10年这一比例约为 28%。

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报告指出,随着中国机器人产业不断开拓新市场,没有迹象表明需求将减少。直至2028年,中国制造业的机器人需求仍有巨大潜力,有望实现年均10%的增长。

IFR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新安装机器人数量达到54.2万台,是十年前的两倍多。

日本维持了全球第二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地位,2024年新增安装量为4.45万台,同比小幅下降4%。同时,日本在役工业机器人数量增长3%,目前已达45.05万台。预计2025年,日本机器人需求将以较低的个位数增速小幅增长,未来几年增速将加快至中等个位数水平。

美国是美洲地区最大的机器人市场,2024年新安装量占美洲总量的68%。但与此前一年相比,2024年美国工业机器人新安装量下降9%,至3.42万台。美国的机器人主要从日本和欧洲进口,本土供应商较少,但国内有大量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提供机器人自动化解决方案。

按2024年年度安装量计算,韩国是全球第四大机器人市场,仅次于中国、日本和美国。2024年,韩国工业机器人新增安装量为3.06万台,同比下降3%。自2019年以来,韩国年度装机量一直稳定在3.1万台左右。

印度机器人市场持续增长,2024年新增安装量达0.91万台,同比增长7%,创历史新高。汽车行业是主要增长驱动力,占印度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的45%。按年度装机量计算,印度位列全球第六,排名高于德国一位。

2024年,欧洲工业机器人新增安装量下降8%,至8.5万台,但这仍是历史第二高的年度装机量。

2024年,德国机器人新增安装量下降5%,至2.6982万台,这是继2023年历史峰值之后的第二高年度装机量,占欧洲年度总装机量的32%;意大利是欧洲第二大机器人市场,2024年新增安装量下降16%,至0.8783万台;西班牙凭借汽车行业的强劲需求,以0.51万台的新增安装量升至欧洲第三;法国则以0.49万台的新增安装量(同比下降 24%)跌至欧洲第四。

"最新的世界机器人统计显示,2024年工业机器人年度安装量为历史第二高水平,仅比两年前的历史最高纪录低2%。"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伊藤孝幸表示,"许多产业正在转向数字化和自动化时代,带动了巨大的需求增长。2024年全球正在运行的工业机器人总数达466.4万台,比上一年增长9%。"

2025年9月23日,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 视觉中国

伊藤孝幸指出,中国推动制造业基地现代化的战略,已在自动化进程中达到新的里程碑。"中国机器人存量3年内翻番,2021年突破100万台,2024年更达到200万台。"

IFR预计,即便面临着地缘政治紧张、地区冲突以及贸易中断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没有迹象表明机器人行业会停止增长,全球整体趋势仍然向好。预计2025年全球机器人安装量将增长6%,达到57.5万台。到2028年,全球安装量有望突破70万台。

《纽约时报》25日形容,中国工厂不仅在使用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其制造机器人的技术也得到了提升。政府利用公共资金和政策指令,激励中国企业成为机器人以及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等其他先进技术领域的领导者。

过去十年里,中国开始了大规模行动,在工厂推广机器人,成为机器人的制造大国,并把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结合到机器人行业中来。

科技研究公司Omdia的首席分析师苏连杰表示,中国的企业已从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动中受益,这与中国的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方式完全一样。

"这并非偶然,"苏连杰说,"中国的企业在这方面投资已有多年。"

报道称,中国让自己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努力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大力推动工厂自动化。自2017年以来,中国工厂每年安装的机器人数量超过15万台。与此同时,制造业的产出也在大幅增长。截至今年年初,中国工厂生产的制成品已占全球总量的近三分之一,超过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以及英国的总和。

此外,中国的人工智能行业高度聚焦于运用这项新技术,来追踪和优化工厂设备性能的各个环节。

在上海从事自动化行业供应链研究的顾问卡梅伦·约翰逊表示,中国企业正在利用人工智能迅速介入,判断哪些机器运行良好,哪些机器略有不足。他还说,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人们还没有把人工智能视为一个制造业工具,至少目前还没有,不像中国人正在做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