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号就是霜降了,霜降,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标志着秋季向冬季的过渡。此时天气渐寒,昼夜温差加大,自然界开始呈现"草木黄落,蛰虫咸俯"的景象。在这个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素有"1不空,2要躲,3不吃"的习俗,这些传统智慧不仅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观察,更体现了顺应天时的养生之道。
1不空:腹部不能空着走早晨。
霜降早晨,寒气最重。很多上班族为赶时间,空着肚子出门,这对肠胃是一次"冷暴击"。像是把一杯冰水倒进刚醒来的胃里,容易引发胃痉挛、腹泻,甚至慢性胃炎。
建议醒来后喝一杯温水,加点燕麦、鸡蛋、红薯等热量食物,哪怕是一个小面包,也好过空着肚子硬抗冷风。
2要躲:早晚要"躲风"。
早上七点前或晚上十点后,是霜降期间寒气最盛的时段。这个时候锻炼、洗漱、晾衣服,等于主动"投身寒流"。
特别是中老年人,早起锻炼切忌太早,最好等太阳出来后再出门。年轻人也别贪凉洗冷水脸,寒气从毛孔钻进去,一周感冒都好不了。
屋里也不能图通风就一直开窗,建议早晚各通风15分钟即可,避免室内温度骤降。
3不吃:不吃生冷寒凉之物、不吃辛辣燥热之品、不吃油腻难化之物。
其一,不吃生冷寒凉之物。
霜降后人体脾胃功能减弱,西瓜、冷饮、生鱼片等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元代食疗著作《饮膳正要》记载:"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此时应多食南瓜、山药、红枣等温补食材,烹饪时可加入姜、胡椒等辛温调料。需特别注意,海鲜虽营养丰富,但多数性寒,建议搭配紫苏、生姜中和寒性。
其二,不吃辛辣燥热之品。
不少人误以为天冷需多吃辛辣驱寒,但秋季本就燥邪当令,过量食用辣椒、花椒、烧烤等易导致口干舌燥、便秘甚至诱发鼻衄。清代养生专著《老老恒言》建议:"秋燥宜食粥,能滋阴生津。"推荐银耳百合粥、芝麻核桃粥等润燥膳食,既能补充能量又不伤阴液。
其三,不吃油腻难化之物。
冬季临近,有人习惯"贴秋膘",但骤然大量摄入肥肉、油炸食品会超出脾胃运化能力。宋代《寿亲养老新书》提出:"秋三月,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可适当增加山楂、苹果、柚子等酸味水果,促进消化代谢。对于传统进补食材如羊肉,建议搭配白萝卜消食化积,避免补而过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