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凌晨5时,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军港的平静被打破。中国海军的西湖号救援船与俄罗斯"别洛乌索夫"号救生船率先解缆起航,紧接着,中方的绍兴舰、乌鲁木齐舰与俄方"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号反潜舰、"响亮"号护卫舰依次驶离码头。
晨雾中,两国战舰组成混编编队劈波斩浪,直扑预定海域--中俄"海上联合-2025"演习的海上演练阶段正式拉开战幕。
当钢铁巨舰在鄂霍次克海的深蓝水域展开队形时,六国电子侦察船早已悄然进入阵位。
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的监视舰艇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群,从不同方向抵近演习区域。卫星掠过天际,雷达波束密集扫描,一张由传统军事强国编织的立体监控大网悄然撒开。
中俄此次联演选择日本海作为起点,暗藏战略深意。这片被称作"日本海"的水域距离日本本土仅400公里,恰如一把尖刀抵在美日"岛链防线"的咽喉要道。
自2012年以来,11次"海上联合"演习多数从这里启动,每一次航行都是对封锁政策的强硬回应。
更令外界瞩目的是舰队北上的航向。过去西方军舰总在亚太耀武扬威,如今中俄战舰调转锋芒,直指北太平洋纵深海域。
绍兴舰垂发系统中的鹰击-18反舰导弹射程达540公里,346A型相控阵雷达可锁定400公里外隐身目标;俄军"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号的反潜导弹构成饱和打击能力。这种配置绝非防御性演练,而是进攻性反包围的实兵检验。
当混编舰队完成战术集结,海面下的暗战已然同步上演。一艘未被日本防卫省发现的039B型中国潜艇潜伏深水,其AIP系统支持21天水下潜航,七叶大侧斜螺旋桨将噪音消弭于海洋背景声中。
与之配合的俄军"基洛级"潜艇如同水底刺客,搭载的"俱乐部-S"导弹随时可对航母发起致命一击。这种水下联合作战能力的生成,彻底颠覆了西太反潜体系的传统优势。
中俄舰艇刚驶离海参崴24小时,六国侦察船已完成战术合围。这些装备精密监听设备的特殊舰船,表面维持"无害通过"姿态,实则全力捕捉雷达信号、截获通讯频段、记录武器试验数据。这种被军事观察家称为"电子堵门"的战术,试图用技术优势抵消中俄的兵力集结。
日本海上自卫队侦察船始终占据有利阵位,其焦虑肉眼可见--俄军"舞会"岸基导弹已部署南千岛群岛,解放军潜艇随时能切断其海上生命线。更令东京紧张的是,美军虽在九州部署射程超千公里的12式导弹,却难掩对中俄反介入能力的忌惮。
侦察与反侦察的博弈在波涛下激烈交锋。当中俄舰队演练援潜救生课目时,西湖舰释放的深潜救生艇在浑浊海水中完成对接;而美军P-8A反潜机在宗谷海峡反复投掷声呐浮标。
这场没有硝烟的对抗里,每艘电子侦察船都是战略神经末梢,拼命刺探对手的作战体系弱点。
联合演习的硝烟尚未散尽,俄罗斯海军却遭遇晴天霹雳。8月3日,乌克兰情报部门突然公布955A型"波扎尔斯基大公"号核潜艇的绝密档案。
这份包含艇员名单、指挥架构、损管系统的完整资料,甚至详细到出厂调试记录。而该艇7月24日才由普京主持入役仪式,堪称俄战略核力量的新锐支柱。
泄密引发的冲击波迅速扩散。特朗普当晚即在社交媒体宣布,因俄方未在俄乌谈判中妥协,已命令两艘核潜艇进入"指定战备区域"。军事专家从蛛丝马迹判断,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很可能已前出至关岛与阿拉斯加海域,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这场情报灾难暴露的不仅是网络安全漏洞,更是现代战争的范式革命。当梅德韦杰夫展示"死亡之手"核报复系统时,俄战略火箭军的色厉内荏已难以掩饰。
乌克兰情报部门的网络渗透表明:摧毁一艘战舰不如瓦解它的作战体系,瘫痪核威慑力比击沉核潜艇更具战略价值。
中俄此次联演首次将"联合应对西太安全威胁"列为明确主题,直指美国"印太小北约"的围堵战略。当美日韩在济州岛以南展开三边反导演习,当澳大利亚宣布将加入南海巡航,中俄用北太平洋的实弹射击给出答案。
深层协作早已超越军事范畴。黑河公路大桥横跨黑龙江,同江铁路桥贯通中俄界河,正在推进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将中国东北变为能源枢纽。这些基础设施构成战略协作的血管,支撑起军事联动的骨骼。
当中俄战舰并肩穿越津轻海峡,一条自日本海经西太平洋至东海的战术弧线已然成型。这条航线与美军"第一岛链"完全重合,却成为检验反包围成果的试金石。
六国侦察船的如影随形,恰证明这条航线的威慑力--当对手不惜代价窥探,正说明我们打在痛点上。
当中俄战舰划破太平洋的晨雾,六国侦察船在身后拉出长长的尾迹时,一幅新的西太战略图景已然展开。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作战地图上,红色箭头刺破岛链封锁;五角大楼的指挥大厅里,卫星图像中的中俄编队正指向阿拉斯加湾。这场反包围的航程没有终点,深蓝大海上的每一道航迹,都是国际格局裂变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