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沙尔已经垮台,为什么叙利亚还是挨炸?
7月16日,以军突然出动大批战机,对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展开猛烈轰炸。与巴沙尔时期主要针对叙防空系统不同,这次以军将矛头对准叙军政机构,总统府、国防部,总参谋部大楼均遭严重破坏,朱拉尼等领导层一度去向不明。
由于以军使用了专门摧毁地下掩体的钻地炸弹,真主党领导人和伊朗军方高层都是死在这种"斩首打击"之下,人们纷纷怀疑,朱拉尼等军政要员是否还活着?如果朱拉尼被"斩首",新政权是否会面临分裂?该国局势又是否会再次陷入混乱?
正当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之际。朱拉尼突然在17日凌晨发表全国电视讲话,一是证明自己尚在人世;二是指责以色列试图"在叙利亚境内挑起分裂"。
朱拉尼所说的"分裂",是指13日叙利亚南部爆发的德鲁兹人与逊尼派贝都因部落的冲突。以色列以"德鲁伊人遭到迫害为由"介入冲突,并要求叙南部三省"非军事化",试图逼迫叙利亚军队退出南部地区,从而确保戈兰高地的安全。
随后以军对叙利亚军政机构的打击,本质上也是在为南部三省的分裂活动服务。只要朱拉尼等高层死于轰炸,那么叙利亚新政权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就像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死后,"抵抗之弧"因失去核心人物而一蹶不振。
以色列的如意算盘打的很响,但反对声音不小。要知道,朱拉尼的上台,是得到过特朗普承认的。虽然半年前,朱拉尼还是美国悬赏1000万美元捉拿的恐怖分子,但是由于他推翻了亲俄的巴沙尔政权,有望成为美国在中东新的反俄堡垒,所以特朗普还是不顾以色列的强烈反对,与朱拉尼举行了会晤,甚至宣布要取消对叙制裁。现在以色列无视特朗普的态度,对朱拉尼发动斩首袭击,无疑是公然打特朗普的脸。
因此袭击刚一发生,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就火速施压双方谈判,并抢在以色列之前宣布,叙以将在数个小时内达成停火协议。虽然还不知道以色列是否会接受美国的"先斩后奏",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以色列继续一意孤行,美国大概率不会再向其提供军援和情报支持。
另外,以色列发动袭击的当天,恰逢"海牙集团"首次部长级会议召开,包括阿尔及利亚、巴西、西班牙、印尼、卡塔尔等在内的32国参加。而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讨论如何结束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非法占领。作为会议主办方之一的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表示,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从口头谴责以色列,转向采取实际行动。
英媒指出,由于美国的抵制,过去各国针对以色列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裁一直难以落地。但是从今年1月开始,"海牙集团"逐步推出实质性的制裁措施,包括严格执行针对内塔尼亚胡和前防长加兰特的逮捕令,禁止向以色列提供武器,拒绝与以色列军工企业有关的船只靠港等。现在加入"海牙集团"的国家越来越多,已经从最初的南非和哥伦比亚,发展到32个国家,就连欧盟也开始受到影响。
而这些国家之所以愿意加入"海牙集团",本质上还是因为美国和以色列的矛盾在增加,美国不希望看到以色列继续独走,但又无法直接制止以色列,只能通过第三方对以色列进行施压。只要美国稍稍减轻对以色列的支持,那些不满以色列的国家自然会闻风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前叙利亚最大的外援,其实不是别人,正是以色列的唯一靠山--美国。
除了美国之外,中国和伊朗的态度也很重要。7月16日,中国外长王毅会见来访的伊朗外长阿拉格齐,提出对伊朗的"4个支持":支持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支持抵御强权和霸凌;支持通过谈判维护自身权益;支持同邻国改善关系。
如何看待伊朗核以色列之间的这场冲突呢?
首先,伊朗不能放弃抵抗,这次以色列空袭叙利亚,已经给伊朗人提了一个醒,那就是国家之间的矛盾,并不会随着政权的更迭而化解。内塔尼亚胡曾喊话伊朗人民,声称哈梅内伊政权垮台后,以色列和伊朗可以实现和平。伊朗国内不少人信以为真,纷纷为以色列充当"带路党"。但叙利亚的例子表明,哪怕已经完成了政权更迭,并且新政权得到了美国的承认,但只要国家的军事潜力尚在,以色列的不安全感就不会消失,还是会想方设法地进行侵略。所以伊朗国内各派必须抛弃幻想,不要指望通过投降的方式解决问题。
其次,伊朗不能穷兵黩武。中东局势长期处在微妙的平衡中,伊朗研发核武,打造"抵抗之弧",固然可以伤害到以色列,但同时也威胁到了其他阿拉伯国家,反而将它们推向了美以阵营。伊以冲突证明,光靠伊朗一国之力,远不是以色列的对手,更不是以色列和众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的对手。伊朗要想在未来的中东博弈中取胜,就必须要维护好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随着以色列的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各方对以色列的不满逐渐升温,特朗普好不容易搭起来的"亚伯拉罕协议"的架子,迟早会一拍两散。到那时,无论是南部三省还是戈兰高地,都将有机会重回叙利亚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