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多所高校突然"动真格",大批学生因学业问题被降级甚至清退。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高校陆续发布学业预警名单,仅华南理工一校就有737名学生收到警告,其中134人被降级试读,81人因多次未达标面临退学风险。这一现象引发热议:为什么高校突然"下狠手"?
学分不够,直接降级
高校的"降级试读"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如果挂科太多,会被编入低一年级重新学习。例如,华南理工规定:累计不及格学分超过15分会被警告;超过25分则直接降级一年;若再次超过25分,可能被劝退。类似政策在其他高校也存在,比如武汉大学对毕业生学分不达标者强制延长学习年限。
这种措施并非"突然",而是早有铺垫。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高校严把"毕业关",淘汰不合格学生。2019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学业预警和淘汰机制",2020年进一步强调"严进严出"。
学生"摆烂",高校无奈
高校的严格管理背后,直指部分大学生的"躺平"现象。许多学生高考后认为"考上大学就轻松了",沉迷游戏、逃课、挂科成为常态。例如,有学生因通宵打游戏导致学分严重不足,最终被退学。数据显示,部分高校甚至出现"一个教授给一名学生上课"的荒诞场景。
高校并非一味惩罚。许多学校在预警后同步开展帮扶,如制定学习计划、安排辅导课程,甚至联系家长共同监督。但若学生仍不重视,退学就成了最后手段。
中国高校的举措与国际接轨。例如,德国大学淘汰率约30%,法国高达50%。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曾指出,必须扭转"快乐大学"现象,本科教育是塑造三观的关键阶段,不能"宽进宽出"。
对高校而言,清退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202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提升培养质量已成当务之急。对学生来说,这记"警钟"敲响了一个事实:大学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唯有认真对待学业,才能避免"十年寒窗,一朝退学"的遗憾。
高校的"无情",实则是另一种"有情"--它用规则告诉学生:人生没有捷径,努力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