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于我们的"一生所求"来说,更像是一个终极要意。
没有一个好的的身体,在一切"欲望"面前,都将成空。但近年来全球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急剧上升,尤其是后疫时代的当下。
WHO预测,未来25年全球癌症病例将有可能会翻一番,这又将摧毁多少个家庭。
为此,在一些国际研究中提到,避免一些特定的疾病,就可以大幅度减少未来患癌的可能性,尤其是在五十岁之前。
真的是这样吗?那究竟又有哪些疾病与未来患癌风险有关呢?
一、未经治疗的息肉
息肉,很多患者提及此常常一头雾水,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比如鼻息肉、子宫息肉,以及肠息肉、胃息肉等。一般来讲此类疾病多为良性病变,但发生在肠道,尤其是结直肠上的,通常会和癌症有密切的关系。
相关研究发现,高达九成以上的结直肠癌,都是由它一步步发展变化形成的。
你可以把肠息肉想象成肠道内壁上异常生长出来的小"肉疙瘩",有些人有一个,有些人会有多个。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息肉最终都会发生癌变,但其中一种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绒毛状或混合型的风险极高,临床上已明确将此列为一类癌前病变。
- 它们的形成一般与我们的基因遗传、饮食习惯(比如长期的高脂饮食、不爱吃新鲜蔬菜水果等)、肥胖、吸烟、饮酒以及年龄增长等多种因素有关。
如果在40岁之前就发现了腺瘤性息肉,尤其是那些个头较大(超过1厘米)、数量较多或者细胞形态已经不太正常(异型增生)的息肉。
这通常暗示着患者本身可能具有更高的遗传易感性,或者长期暴露在较强的致癌因素(如肥胖、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等)中。 它们在体内存在的时间越长,积累有害基因突变、最终癌变的风险也就更大。
相反,如果你在50岁时进行首次筛查(比如肠镜),结果完全没有发现腺瘤性息肉。
这意味着,在你进入结直肠癌风险显著升高的年龄段之前,没有检测到这种关键的癌前病变,大大降低了未来患癌的可能性。
而且,通常从一个小小的良性腺瘤性息肉最终发展成恶性肿瘤,
需要漫长的过程(约10到15年)。而在这期间,如果可以在息肉还是良性状态时就能发现它,并通过简单的手段(如肠镜下切除)处理干净它,就能有效的阻止癌变发生的可能性。
即便在五十岁之后再出现息肉,但从其发展的时间来看,所面临的患癌风险,都远远低于年轻时发现却没有进行有效治疗的患者。
建议大家定期进行结直肠癌筛查,尤其是肠镜检查。
它不仅可以发现息肉,还能在检查过程中直接切除大多数的良性息肉。从四十岁开始就可以进行首次检查,如果一切正常可以间隔5年进行第二次检查;而如果发现了息肉且体积较小(<0.5cm),建议每年就要复查一次,以观察息肉的状态,由医生综合评判是否需要进行手术。
二、持续的HPV高危病毒感染
还有就是特定病毒的感染,比如常见的人乳头瘤病毒(HPV)。
当与病毒携带者进行性行为,或是密切的皮肤接触的时候,一旦皮肤表面或是粘膜之中出现了细微的破损,此类病毒就会趁虚而入。这也就使得它的感染性十分普遍,几乎所有没接种过疫苗且具有性生活的人,在一生中都会感染此类病毒。
不过约九成以上的感染者,在两年之内都会被免疫系统清除掉。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曾经也是感染者。
在临床上,该类病毒拥有超两百多个亚种。其中一些分型(如6、11型)主要会引起一些良性病变(如扁平疣、尖锐湿疣等),虽然会给身体带来不适,但恶变的可能性很小。
而还有一些,则恶变的可能性很高。它们主要是通过改变宿主的DNA序列,加速分解抑癌蛋白,使细胞失控疯长,出现突变基因并被不断的复制积累,最终演变为癌症。
多项相关国际研究都曾证实,该类病毒的感染与几乎100%的宫颈癌,70%的口咽癌(尤其是扁桃体和舌根癌),以及肛门癌、阴道癌、外阴癌、阴茎癌等具有强相关性,尤其是长期持续性的感染 16型和18型。同时,近年来还有一些研究提到,该类病毒甚至与胃癌、乳腺癌、皮肤鳞状细胞癌、头颈部其他癌症(非口咽)、前列腺癌、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不过,从该类病毒的感染到长期持续性感染,再到癌前病变(如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最终发展成癌症,一般都会经过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
就比如在五十岁之后新确诊的宫颈癌患者中,绝大多数可追溯到其年轻时(常在30岁前)就已经存在了持续性的感染。而美国癌症协会(ACS)曾提到,一生之中从没有发生该类病毒感染的女性,患宫颈癌的风险趋近于零;而持续感染高危病毒的女性,其风险是未感染者的数百倍。
并且,与首次感染年龄较早(如15岁)的患者相比,感染的时间越晚(如45岁),老年患宫颈癌的风险可以降低约50%,甚至更多。
也就意味着,五十岁之前没有发生过感染,就避免了早期致癌因素的积累。
即便是过了五十岁发生了感染,由于没有前面长时间细胞损伤积累,而且可能患者剩余的寿命比漫长癌变的过程还短,最终发展为癌症的风险,远远低于那些在年轻时就已感染并持续多年的人。
三、被忽视的慢性胃炎
胃痛、胃不舒服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
尤其是在一些应酬比较多常酗酒,或是三餐不是很规律,又或是喜欢吃"重口味"(如嗜辣、高盐、高糖等刺激性食物)的人群之中。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多数人会选择忍一忍,缓一缓,等到那个疼劲过去后就没事了。
也有一些疼的厉害,无法缓解的可能就会选择自行买一些胃药,或是止疼药"顶一下"。除非是出现了很严重的症状,或是急症,才会选择就医。
而且,就算就医后被诊断为胃炎,大多数的人也不会太在意,毕竟这种慢性病很常见。
而正是这样一个在我国拥有庞大患病基数的慢性病,如果长期存在且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及控制的话,尤其是伴随着Hp(幽门螺杆菌)病毒的感染,或是已经到了慢性萎缩性胃炎(CAG)阶段,那最终极有可能会发展成令人闻风丧胆的癌症。
Hp早已在多年前就被WHO(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具有明确致癌性物质(I类致癌物),而在临床上,九成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都存在该类病毒的感染。
当胃部持续受炎症影响,胃黏膜长期处于一种"损伤-自我修复--又损伤-又自我修复"的恶性循环中。就会使原来粘膜中正常可以发挥功能的腺体数量减少,慢慢开始萎缩。
一些正常的细胞,可能就会错误的分化成肠型上皮细胞,在此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异型增生,也就让癌变的风险大大提升了。
不过往往这个过程同样也会很漫长,有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是更久。
如果是五十岁之前没有该类病毒的感染,或是没有出现慢性胃炎,这将会大大降低五十岁之后患癌的风险。
如果一旦不幸得了,那一定要谨记在这个漫长的转变期也正是最好的干预期,尤其是对于那些还没有进展到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患者来说。
积极进行干预(如进行手术根除治疗Hp、改善不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定期监测等),同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逆转炎症的进展,大大降低未来患癌风险。
四、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
再有一个就是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即肚子大)。
生活中,尤其是在一些老一辈的观念里,常会觉得胖代表的是富态,是吃的好,生活过的好的象征;觉得小孩胖嘟嘟是养得好、壮实健康的表现。但可能你还不知道,"胖,它也是一种病"。
而且还是一种明确被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独立的致癌风险因素的疾病。
医学上定义肥胖通常有两个标准:一是体质指数(BMI)达到或超过28kg/m²;另一个是就算BMI没有超标,但如果男性腰围超过了90cm,女性腰围超过了85cm,那也会被判断为中心性肥胖(即内脏脂肪堆积过多)。
过量的脂肪囤积,会释放出大量的游离脂肪酸,以及分泌多种促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和激素(如雌激素、瘦素、胰岛素等),使身体长期处于慢性炎症,及激素水平紊乱,胰岛素抵抗的状态中。
加速高血压、高血脂、Ⅱ型糖尿病等一系列代谢综合症;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骨关节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抑郁症、广泛焦虑症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它还被多项研究证实与近二十种的癌症相关。
与体重适中的人群相比,罹患子宫内膜癌、食管癌、胃癌、肾癌、肝癌、结直肠癌的风险分别增加了约3倍、2.6倍、2.1倍、1.6倍、0.9倍和0.3倍。
并且,它还会导致癌症复发率更高,患者的生存期变的更短,就比如它会使乳腺癌患者10年复发风险增加约三分之一。
不过这个过程,同样是需要日积月累所达成的。
如果五十岁之前,始终都将体重长期控制在健康的范围内(18<BMI<24,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没有出现过肥胖,那就可以避免使身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下,也大大减少了五十岁之后再患癌的风险。
总而言之,一旦患癌,患者可能会面临无尽的身体疼痛折磨,器官衰竭,寿命的缩短;精神上更是会陷入焦虑、恐惧的深渊无法自拔,整个家庭也会因此面临巨大的考验,甚至可能背上沉重的债务。
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重视幽门螺杆菌(HP)、人乳头瘤病毒(HPV)等病毒感染的预防;对肥胖、慢性胃炎、肠息肉的疾病及早检测并尽早进行干预治疗,在早期就将可能致癌的因素扼杀在摇篮里。
而且,很多癌症的发生都与不健康的饮食及生活方式有关。
日常中建议大家戒烟、限酒;不要久坐,多参加户外运动;同时生活规律,减少加班熬夜;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去对待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不暴饮暴食,三餐规律且营养均衡。这样才会离癌症更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