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浩宇放弃米哈游百万年薪,离职搞独立游戏,结果赔到裤衩子都没了?

2025-10-18 16:55  头条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大厂出来的人,越来越不靠"前腾讯""前米哈游"这几个字吃饭了?

蔡浩宇带着2亿美元融资和英伟达的技术背书,还是没做出能让人玩下去的AI游戏。

《星之低语》demo放出来,玩家骂"AI生成的剧情像梦话",美术风格像用Midjourney拼出来的废稿。

他不是不够有钱,也不是不够聪明,是以为技术能代替人的情感--可游戏里最值钱的,从来不是算法,是你半夜三点还在想"主角到底会不会死"的那种揪心。

吉约姆·布罗什一个人在法国小镇做游戏,没团队、没融资、没发布会,就靠一张手绘的废墟地图和一段主角沉默的独白,卖了500万份。

他不提"育碧前员工",也不搞AI噱头,他只是把一个士兵在战争后捡起一只破玩偶的镜头,反复改了147遍。

玩家说:"我哭了,不是因为剧情,是因为我好像也见过那样的人。

"

中国这边,有人七年磨一剑,《混沌银河》连个像样的宣传都没做,上线就沉了。

可有人只花了一年,拿50万预算,做了一款水墨风的仙侠小品《明末:渊虚之羽》,居然过审了。

不是因为画得有多好,是因为它没试图感动所有人,它只讲了一个老道士在废墟里养猫的故事--猫死了三次,他都没哭,但玩家看完了,删了游戏,却在微博发了条长文:"原来我们都在等一个不需要被拯救的人。

"

现在投资人看项目,第一句问的不是"你是不是大厂出来的",而是"你demo里那个NPC,能让你自己玩三小时不腻吗?

"

别再迷信"离职光环"了。

那些靠PPT讲AI革命、靠背书拉投资的人,早就被市场晾在一边了。

真正活下来的,是那些在出租屋里改了三个月对话脚本、为一个音效跑遍录音棚、凌晨四点还在调光影层次的人。

他们不喊口号,不蹭热点,不吹技术。

他们只是固执地相信:游戏不是代码堆出来的,是人用命熬出来的。

你玩过一款让你失眠的游戏吗?

不是因为多炫酷,

是因为它让你想起了某个不敢提的人,

或者,

某个不敢承认的自己。

那才是真正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