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印度总理莫迪在印巴冲突爆发后的首次公开讲话中,将焦点完全放在反恐与国家主权议题上,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的"斡旋停火"只字未提,引发国际社会对美印关系走向的关注。
本轮印巴紧张局势始于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枪击事件,造成26人死亡、46人受伤。印方指控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主义,于5月7日发动代号"朱砂行动"的空袭,袭击巴境内9处目标。巴方则以中国制造的歼-10C战机击落5架印军战机(含3架法制"阵风"),双方爆发2019年以来最激烈交火。5月10日,两国宣布停火但冲突余波未消,当晚克什米尔地区再次爆发互相指责的爆炸事件。
莫迪在讲话中强调,印度政府将"毫不犹豫使用武力"打击巴基斯坦境内"恐怖分子营地",并称此次军事行动"开创了反恐新标准与新常态"。他明确表示,印巴对话只能围绕"消灭恐怖主义"和"巴控克什米尔"问题展开,同时警告不会容忍任何核讹诈。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特朗普此前宣称"促成停火"的说法,莫迪未作任何回应,反而强调是巴基斯坦在印军打击其"心脏地带"后,才呼吁国际社会缓和局势,暗示印度是基于巴方"停止恐怖活动"的承诺才接受停火。
特朗普政府此前急于介入印巴冲突,不仅宣称"主持停火谈判",还以"贸易合作"为筹码施压--特朗普在白宫直言"停火就谈贸易,开战则免谈",试图将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捆绑。但印度对此态度鲜明:印驻新加坡高级专员安布尔明确表示,克什米尔问题是"双边事务",拒绝任何外部调解,强调停火完全基于印巴军方直接沟通,与第三方无关。巴基斯坦军方则反驳印方说法,称是印度首先提出停火请求,巴方在"作出回应后"才展开沟通。
莫迪的表态既凸显印度在南亚的强势姿态,也折射出对美国介入地区事务的微妙抗拒。作为美国在印度洋-太平洋战略中的重要伙伴,印度此次对美斡旋的"冷处理",可能影响美印军事合作与贸易谈判进程。而巴基斯坦使用中国战机击落印军装备的细节被披露,亦引发外界对地区军备竞赛与大国博弈的更深层担忧。当前,尽管停火协议已生效,但双方互相指责的摩擦仍在持续,南亚次大陆的和平稳定仍面临考验。
此次事件不仅是印巴长期矛盾的延续,更是大国地缘战略在南亚的一次角力。莫迪政府如何平衡与美、中的关系,特朗普政府能否接受"被边缘化"的现实,都将成为观察未来南亚局势的关键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