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要租赁几十部手机?非法放贷又出新花招

2025-04-01 22:35  头条

2025年3月12日,上海市静安区法院对全市首例租机放贷案作出一审判决,以非法经营罪判处被告人戴某有期徒刑一年一个月,并处罚金100万元。同时,法院对检察机关提起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请求予以支持。这一案件揭示了非法放贷的新花招--"租机贷",其运作方式及危害后果值得警惕。

2024年2月,陈女士来到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报案,称自己通过租机方式从某平台借款18万余元,最终却背上40余万元的债务。原来,陈女士因急需用钱联系贷款中介,中介引导她通过租机平台分期租赁手机,再将手机折价变现来获取借款。陈女士按照中介要求,下载相关App并签订"分期协议"。协议约定,她需在3个月内分12期支付约为手机价值两倍的租金,期满后才能获得手机所有权。

中介随后将陈女士分期租赁的手机直接邮寄至指定商家回收评估,扣除相关费用后,剩余的折现费用才给到陈女士。就这样,陈女士先后租得40余部手机,套现18万余元。然而,仅仅3个月,她需要偿还的"租金"竟高达40余万元。

此类"租机贷"的运作方式极具隐蔽性。犯罪嫌疑人设立分期租赁App,借助贷款中介寻找有贷款需求的客户。客户在中介引导下下载App并签订租机协议,中介将手机邮寄至犯罪嫌疑人事前安排的回收商处折价变现。扣除中介费、分期利息、折旧费等多项费用后,平台才将剩余钱款打给借款人,而借款人却要承担高额租金、回收差价以及中介费用。

这种非法放贷行为危害巨大。一方面,借款人往往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背负上远超借款金额的高额债务,生活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它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并且,在非法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问题,极大地侵害了不特定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次上海市静安区法院的判决,不仅对犯罪分子起到了震慑作用,也为防范和打击类似非法放贷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司法范例。相关部门提醒广大市民,在面临资金需求时,务必选择正规金融机构,避免陷入非法放贷的陷阱。